《辞海》(1989)对理念的解释有两条: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理念、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观念有一种解释是“在脑海中形成的公式化想法;系统而确切的思想或观念”,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概念”。比较理念与观念的内涵,我们发现意思极其相似,如果穷究其区别,可以将理念理解为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其演进过程:意念——观念——理念。理念与观念应该是两个非常近义的词。通俗讲理念正规而有文采;观念相对通俗;观念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正确与否;理念是相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也是一个中性词。其实,理念与观念对于非专业研究的我们来说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统统理解为“对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想法、理解”就够了。
2.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是我们常常说的“三观”。
人生观是人对自己生存于世间目的、意义的认识,即我以什么样的形象、状态、方法展现给他人或社会,我要给社会带来什么、在社会中我的价值是什么等。如“我应该有作为,以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我不想活得太累”“有足够的钱,别人才会看得起”等,这些都属于人生观的内容。人生观是人对自我的审视,决定着人的思维、行为的方式和方向,决定着对待社会、他人、自己的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教授对自己的人生观在《人生哲思录》中做了详细的描述: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人生观在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还处于变化状态,它会因受到他人、社会等外界的影响而随时进行自我修正;它具有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尽管有些与他人相近,但绝对不会完全相同;它还具有组织属性,不同的组织会倡导不同的人生观。它核心任务是认识与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如果排除一切外部条件,人生观没对错之分,评价其正确与否的关键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或组织的要求,符合的即是正确的,不符合的即是错误的。
价值观是人从价值角度对人、事、物的认识和解释,是对自我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认定。它以对自己或与自己有关联的组织的利益、作用为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生成理解。如“这件事情没有意义”“相对于我的目标来说它的价值太小了”“这个人对我没有任何作用”。人在构建人际关系时,大都以价值观为标准,它是人际关系的基石,正像人们说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走对面不相识”。它与人生观具有同样的相对稳定、独特属性;是影响人思维、行为的重要因素,没有对错之分,判断好坏只能与社会或组织的价值观比较、衡量时才能得出。人只有认为事有价值才会行动,否则会敷衍、应付。价值观是人的一个认知系统,有核心价值观,也有一般性的价值观;人的价值观系统是由若干个价值观组成的,相互间可以关联,也可以解释。所以,当其中的一个发生改变时,其他的也会跟着变化。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会因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受教育经历、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观。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Graves)对企业组织内的人做了大量调查,对每个人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归类,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
第一级,反应型:这种类型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和周围的人类是作为人类而存在的。他们可是照着自己基本的生理需要做出反应,而不顾其他任何条件。这种人非常少见,实际等于婴儿。
第二级,部落型:这种类型的人依赖成性,服从于传统习惯和权势。
第三级,自我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信仰冷酷的个人主义,自私和爱挑衅,主要服从于权力。
第四级,坚持己见型:这种类型的人对模棱两可的意见不能容忍,难于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希望别人接受他们的价值观。
第五级,玩弄权术型:这种类型的人通过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非常现实,积极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第六级,社交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把被人喜爱和与人相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主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第七级,存在主义型:这种类型的人能高度容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的观点,对制度和方针的僵化、空挂的职位、权力的强制使用,敢于直言。
管理学家迈尔斯等人依照这个结论,在1974年就美国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对照分析。他们认为,一般企业人员的价值观分布于第二级和第七级之间。就管理人员来说,前期一般属于第四级和第五级,后期则会逐渐进化到第六级、第七级。
分析企业中人的价值观,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观是人对外部的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物与物、人与物等社会关系的一种认识、解释及方法,即我认为的世界的样子,及我认识、解释世界的角度。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理解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解释,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影响人思维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理解其内涵及意义,对分析人、认识人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不懂得“三观”,领导即是空谈。
态度是人对人、事、物的倾向性反应,它的基础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如“这个人我喜欢”“此事做得极其错误”“我最害怕蛇”等,态度不能独立存在,它只能依存于理念、观念、三观之上。态度具有情感因素,人会因认知的变化产生情感的变化,进而增强或减弱倾向程度。
还有一个概念——成熟,也需要简单讨论一下。
什么是成熟,不是会处理事情就叫成熟。简单理解,成熟就是知道了、明白了、想通了。它是基于“三观”对于人、事、物的综合系统分析。当你走在大街上,对面一个人劈头盖脸骂了你一顿,你怎么处置?与其对骂,甚至拳脚相加,这是不成熟的人;吃惊地瞪了一眼,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骂两句也没有少什么,心中怀揣不快走开了,这是快成熟了,但仍然是没有成熟;吃了一惊,但很快笑了,心想这个人可能是神经病,或者认错了人,或者我原来得罪过人家,现在没想起来,或者……总之,我不会与他计较,如果我应该挨骂那是应得,如果不应该就是他错了,反击没有意义,这是成熟了。不明白就永远不会成熟。
对这些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后,我们可以讨论现在的主题——信念。
在百度上搜索信念,发现了不少于五千六百万的结果,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有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个定义,孰是孰非,只能由大家自己判断了。信念是人对一切事物的意义的理解、解释,它是人对事物的内在评价系统,是自己相信或者确认了的理念,有对想法、观念高度认可的内涵,具有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它是对理念、观念、态度、“三观”等的概括,有了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用它来代替上述众多的词汇了。
信念具有复合性,它可以用信念定义或确认信念;信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信念具有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信念完全相同的人。信念的外在表现是对事的认可与追求程度,或对观点的肯定与否定强弱程度。
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对事物的看法等,形成了人整体的信念系统。它是一个体系,如同一棵大树,有主根、从根、须根、主干、支干、叶子。信念有以核心信念为主的骨架信念,也有类似于从根、支干的普通信念,还有若干类似于须根、叶子式的无关轻重的微价值信念。
信念是人的力量源泉,它是欲望的裁判官,为情绪和欲望指明方向,并提供心理精神上的驱动力。分析掌握人员的信念,正确实施引导,是调动人积极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