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样做才不让雷锋吃亏

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条路径,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不让雷锋吃亏的好机制。雷锋大家都知道,默默做了很多好事但是不留名,生前默默无闻,死了之后才为世人所知到,原来他做了这么多好事。在企业里,不能等雷锋累死了、或者雷锋走了,才知道雷锋的好、雷锋的不易,这对于企业是不利的。

不让雷锋吃亏,就是要让奉献者得到与投入相匹配的回报,打工者就会知道要想拿的多,就要多投入,而成为奉献者;同时对偷懒者进行惩罚,要么离开公司,要么增加投入将自己变成打工者和奉献者。让小人不得志,让好人不吃亏,这样的公司就有了正气和正义,企业就会活力。

不让雷锋吃亏,不是一句新鲜话。但是能做到的却不多,难点在于几个方面:

第一,是不是建立了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员工的贡献有很多,可以与任务难度大小有关联,难度越大,贡献越大;还可以与任务的工作量大小有关联,工作量越大,贡献越大;甚至可以与工作环境恶劣还是舒适有关联。记得有一次辅导地铁公司的激励机制优化,就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们有一个工种是巡检,就是检查地铁轨道是不是有潜在的风险,这个工作都是在夜里地铁停运了开始。大家知道,北京的地铁有的是在地下,有的是在地上。在地下工作的人员就反应,地下空气不好,而且碰到有些路段,夜里还有灵异事件发生。在地上工作的人员就说,地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哪像地上,有时刮大风,旷野里都能把人吹走,很不安全。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环境更恶劣,更需要被加强激励。这些各种各样的要素混杂在一起,因此设计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平衡这些要素,按重要性、难易程度、艰苦程度等进行合理地评价,按照岗位给予合适的回报水平。要想获得高收入水平,就要去最艰苦的地区、干最难的工作、承担最重要的责任,形成正面的激励导向。

这一块做的不好,如果出现事多、责任重但回报低,或者干同样的工作,回报却差不多,就会引起逆淘汰。有一些企业发现,某一个岗位很重要,但留不住人,就很有可能出现了倒挂。记得有一次遇到一家企业,企业非常重视一线的销售人员,公司大部分人都是从一线干起,只不过在一线干的不好的进入二线,也就是后台管理人员,比如财务、行政、人事、法务等岗位。尽管都是销售队伍,越是一线的销售人员激励越重,销售的管理人员,比如销售大区经理就不如销售人员,销售大区经理又比总部的销售部的经理拿的多。当一个销售人员只要把客户维护好,把产品卖出去,收回款项,工作又自由,整得又多。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当官。因为当官了,责任重了,要考虑的事情多了,更累,但是收入不如普通的销售人员。这就是一种倒挂。如果企业里出现重要的岗位没有人愿意去干,就需要反思,激励导向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不让雷锋吃亏,还要注意有没有较为客观地评价员工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机制。我认为这一点更重要。如果激励没有向责任重、难度大的岗位倾斜,员工可以选择不接受,而评价错了,如果一个人完成了10,但是企业的评价是5,员工的不公平感会很强烈。

但是要怎样保证考核是公平的。在任何一个考核里,要追求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有一次我去企业里调研,考核成绩第一的,虽然对于自己第一名的排名比较满意,但是对于自己与第二名仅仅差1分,却感觉不公平。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付出远远比第二名大的多。考核名次靠后的,对自己的成绩也不满意,因为他觉得自己也没有休息,凭什么只得了这些分数。所以一次考核之后,总会有人感觉不公平。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考核的原因,自己工作这么忙,还要要填表格、打分,太繁琐了,而且也没什么用。

有一次我调研一家软件公司,公司规模不大,也就是100来人左右,员工薪酬在同行业水平不算高,人员背景也没有特别大牌院校的毕业生,但是这几年业务蒸蒸日上。软件行业员工流动率挺大,但是他们公司老员工不少。我去调研的时候,员工们都挺高兴,提起自己的公司还挺自豪。这种激情与他们的考核不无关系。所有的员工有一项态度考核。以往大多数企业做态度考核,就是互相打打分,基本上都是人情分、面子分,考核的是人际关系分。他们的态度考核不一样在于用了很多行为数据来评价,比如公司要求每周项目例会上,各项目组需要提交项目周报,按照标准提供了周报的,就是态度好,没有按时提交、或者没有按照标准,都要被扣态度分;再比如,为了加强出差管理,公司出台了需要出差不超过24小时申请,在这个时间内申请的,就视为态度好,如果超出要求的就要扣态度分。所有的态度打分都来来自于公司制度的要求、客观的记录。每个月,大家多少分,一目了然,心服口服。公司管理人说的一句话特别好:我们不是大公司,也给不了特别高的薪酬待遇,但是我可以尽可能给大家客观公正的对待,这也是我们的员工流动率低、积极性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想一想,如果把难度大、责任重的工作,赋予更高的激励回报;员工自己干了什么,不用自己去申请、去要求,企业给予积极的回报,这样的环境氛围、激励机制谁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