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的库存模型,或者订货公式等等相关,总会提到一个名词:安全库存。安全库存的设立目的就是建立一定数量的库存从而防止一旦不确定的因素出现,从而避免缺货现象而导致运营不善。
至于设置什么数量的库存作为安全库存,自然各有各说法,各有各算法。这些涉及安全库存的订货模型,基本如图:
图5-9 安全库存图
让人纠结的地方是有色区域的安全库存量应该是多少,虚线所指安全库存水位线应该在什么水平,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设置多了,又拍库存水平过高,设置少了,又怕应付不了风险。
从这图让人从一个角度思考并看待问题。
设置有色区域的安全库存是为了应付万一出现的情况,当前库存量不足又或者当库存下降并击穿安全水平线的时候,新的补货还没到库,那么就以安全库存作为兜底,以免出现缺货情况。
不过转换到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设立安全库存是为了应付“万一”出现的风险,那么反转来看,是否有“万之九九九九”不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如果击穿安全库存水位线的情况出现,那么问题就不应该考虑在设立安全库存多少了,而是重新检讨整个订货,库存机制的问题了。
由于这样的安全库存设置,很多人就会按照上述的模型图来考虑,设置一定量的库存作为安全库存来兜底。但是击穿安全库存线的概率应该不会是很高,也意味着这些库存很多时候其实就是长期不动(当然库存可能因先进先出而使用,后再被新的库存替换掉),但光从这个库存量考虑,可以想象为这个库存其实就是不动的,就如图形一般一直垫底,也就是说要永远压着一笔资金作为安全库存而没有有效周转。
一旦换个图像,换个角度看待,就是不一样的思维。如图5-36:
图5-10 缓冲库存
当库存就快用完的时候,新的补货又到了,因此库存水位马上提高,而在到货的那一刻和用完的那一刻,如图所示,称为缓冲库存(称为安全库存也可)。当图样如此转换的时候,思维就不一定执着在兜底的库存,也就不会记挂底部的安全库存区域应该多少,安全库存水平线在那个位置。
这个时候侧重点就是补货到达点了,当补货到达如果刚好就在库存用完的时候,就变成JIT (JUST IN TIME),那么库存也不会因此有积压,同时资金变得有效流通。这个情况下,思考和解决的方向就会转移到补货周期和订货时间上,怎么才能让库存用完和订货到货的时间变得更加吻合。
当千算万算安全库存线的时候,不如换个思维去思考,重点转到提前期的控制上,包括订货时间,提前期的缩减和把控,乃至因此需要增加的供应链灵活度从而让提前期可以得到有效的反映和变化。
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有助于摆脱僵化的思维,从而制定更合理的策略去应付各种不确切因素,提升库存周转效率和供应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