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合于道心

其实,中国经历了那么长的历史,每朝每代的礼仪制度都不一样。中国的思想文化,从伏羲、黄帝到先秦诸子百家,然后到汉朝的独尊儒术、唐朝佛教的大盛,再到宋朝新儒学的兴起、明朝的心学之盛,等等。表面看起来,中华文化在源流深远的时间长河之中,各种思潮的名目有很多,真应了《大学》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那句话。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面,即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国文化的道统核心还是没有变的。

《尚书》里讲中华文化的“十六字道统”,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总之,其它的都可以变,但这个道统心传是没有变,也不可能变。

“人心惟危”,人心真的很危险、不可靠啊!佛教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相信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个不可信。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到大曾经下过多少决心?对自己提出了多少自我要求?暗自里给出了多少自我承诺?但是,有多少真正兑现了呢?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就我自己而言,很多事情似乎都铁定要做了,都板上钉钉了,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很惭愧!甚至一些小事,比如前段时间跟老婆保证,十一点钟以前一定睡觉,守好子时,保养好身体,结果有时候做事情一兴奋,还是超过子时才睡。自己给自己定下的事情,都未必真正能够去实行,你说是不是“人心惟危”?我们每天仔细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就会发现人心真的变动得很厉害,所以,最危险的莫过人心!

“道心惟微”,既然人心很危险,那么,这个道心又该安放在哪里呢?其实,道心是跟人心相对立的。学道,就是要以道心来替换人心,让人心合于道心。那么,道心在哪里体现呢?就在最细小的地方、在最精微的地方体现,在最不易察觉的地方体现。

“惟精惟一”,在我们以道心替换人心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达到精湛和惟一的程度。这就是《道德经》里讲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惟精惟一,就是精湛到专一、惟一的程度,就是要万法归一,达到专精致志的程度。

那么,怎么才能够达到专精致志、万法归一呢?就是“允执厥中”,就是行中庸之道。整部《中庸》谈的,都是怎样“允执厥中”。所以,为什么说《中庸》是孔门心法呢?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道统啊!这个道统心法是永恒不变的。中华文化的其它内容,包括礼仪也好、制度也好、文学艺术也好,都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但这个道统绝不能变。

所以,我们从这里就看得出来,孔夫子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食古不化、反对保守主义、反对复古主义的。孔夫子真正提倡的是自强不息,提倡的是与时俱进。孔夫子说自己是“信而好古”,喜欢古代的文化,喜欢钻研、整理、继承上古文化,但是,他的目的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要从历史的经验当中,吸取可以为现代所借鉴的内容,从而使自己能够面向未来。现在有些人说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种复古主义,是开历史的倒车,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肤浅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