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是客人,活生生的人,理性的需求背后,参杂诸多的感性诉求。运行完善的大企业,流程无懈可击,监督考核到点到位,可事情还是有人在做,也由人判断,就免不了带有人的血气、骄躁与自我意识。把客户从刻板的理性印象中解放出来,重视他们的内在想法,分辨所说与所想的微妙差别,真正地读懂客户企业的组织需求与客户决策人的个人需求,就能服务好这个由活生生人组成的客户企业。
1、客户是谁?
停留在纸面上的客户,无非是一堆数字构成的虚拟体,无法给你直观的感受,您的解决方案和决策,只能构建在经验、想象的流沙上。让客户活起来,你能倾听到他内心的丝微心声,你能捕捉到他一瞬间的需求变化,服务活生生的客户,才能收获沉甸甸的业绩。需求特征,盈利分析,客户经营状态,客户行业结构,这四个因素可以勾画出客户企业的面貌来。
需求特征,无外乎有产品和技术要求,采购迫切程度,赋予供应商的角色和地位。大客户营销之所以虎头蛇尾,大都因为没有吃透客户需求特征,被动地迎合客户的表面要求,与客户的真实需求越走越远。
客户购买量与产生的利润,经常成反比,那些购买量大、交货频次高、服务要求高,但利润低的客户,往往破坏你的利润总量和服务质量,这样的客户要么削减交易量,要么加以剔除。而现实和未来的利润大的优质客户,则视为冠军型客户,增加价值创造点,增强服务黏着度,做透一个优质客户,顶得上松松垮垮的十个客户。
客户的经营状态,与你的销量、回款有着直接的关系。客户的销售增幅大小,利润高低,款到发货还是赊账销售,都会为你们之间的业务定调,经常被其客户拖欠账款的客户,也会照搬到你身上。
客户的行业结构,牵涉到产业规模(总量大小,增长幅度等),竞争状态(完全竞争、寡头竞争与垄断竞争),以及上下游合作紧密度。一个企业,或多或少地带着行业的烙印,他们的需求性质、表达方式与思维模式,第一次见面你就要读懂他们行业的共性,以及这家企业的特有个性。
态度上,每个客户都是平等的,我们用好产品与优质服务去赢得和留住客户;方法上,我们得甄别客户的潜力与价值,投入不同的资源、时间和人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延伸阅读:四种不同客户的执行策略
客户为什么没有管理好?能力不够,恐怕只是一个内因,更多的问题,出自于没有分类对待客户这个外因上。那么,客户到底分为几类,又该如何分别对待呢?
在姿态上,每个客户都是平等的,但在结果上,不同客户带来的收益,却差别很大。多把精力放在高产出的优质客户上,您的客户管理才能有的放矢,种瓜得瓜也才有了可能。
冠军型客户人人爱,可惜太少。那么,培育未来明星,则成了客户管理中的核心工作。他们还没有创造多少现实的销量和利润,但潜力很大,况且您的竞争对手还没有全力以赴地跟您展开竞争。您的一份投入,获得的收益,也还是有保障的。
至于当前盈利、未来不盈利的客户,收缩产品线和合作范围,不失为一个好招。收益少了,可投入也随之下降,总体的客户收益还过得去。现在和未来都不盈利的客户,也只能帮你消化一下固定成本,别做太多指望。若您的客户数量不成问题,那此类客户最好还是削减为妙。
2、客户咋样?
对于低价格、标准化、大通路的产品,你觉得抓到篮子里都是菜,也许还在乐此不疲,多一个客户都条路嘛。可对于高附加值、客户需求复杂、定制化程度高的产品而言,选择匹配的客户,才是上策。有些客户不是你的菜,硬争取过来,销量提高的极为有限,而且还会损害利润和团队士气。
如何看待客户,如何判断客户是不是自己的菜呢?可从“认知特征,核心竞争力,行业口碑,管理风格”这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和判断。
你觉得自己的产品好、服务佳,可在客户眼中却可能是另一番光景。客户企业的文化和管理风格,决定了他们看待事物价值的方式。你不必变成客户的样子,但至少能够理解并从心里接受客户的视角和评判方式,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主张、产品卖点和方案核心竞争力。客户觉得好,才是真的好,摸透了客户认知特征,投其所好也就不再那么生硬和勉强了。
与有核心竞争力的客户合作,你也变得有竞争力。有的客户靠品牌和营销,有的靠成本控制,有的靠管理与服务,还有的靠渠道和垄断资源,客户靠什么在市场打天下的?客户吃香的,你跟着喝辣的,客户所依靠的,你贡献的越多,那合作起来的紧密度和忠诚度,也就水涨船高。
一个新客户,匆匆的几次会面和调研,难以看清全貌,更不能知根知底。行业口碑,则是这家客户与同行、合作者多年相处的印象与评价,你设法收集到,并去伪存真,得出客户的本真模样。然后,再去摸准客户的脾气,也就是管理风格,制定自己的业务开发策略,以及服务跟进措施。
3、客户要啥?
什么都想要的客户,不是好客户。懂得自己首要需求,并选择匹配的供应商,这才是好客户。从产品偏好、决策偏好、客户增值、价值链等四个方面,可以判断客户需求的里里外外。
产品偏好,与他们的既有习惯相关,熟悉的产品,不出问题的产品,肯定是首选。作为新供应商,老是强调自己的产品优势那可不成,还得用心做好服务,确保客户用心如旧。决策偏好,并不是理性与感性占比多少这么简单的事情。如何消除内部的不同意见,如何取到价格、服务与品质的平衡,如何说服生产部门使用他们不大懂的新品,不同的决策偏好,会产生不同的执行方式,这也是你跟客户各部门打交道的行为指南。
客户买你的产品,需要哪些产品和技术之外的附加值,比如品牌增值、服务支持,以及新品打造,这可是你的加分项目。价值链的构成,也能看出客户的需求本质。比如,大客户走的是直销,产品利润高,但服务支持要求也高,因此,客户对你的服务支持要求的更高。
4、客户反馈?
做的那么多,客户到底感觉如何?这就得看客户反馈了。客户的满意度,比你的自我评价要差一些。找到偏差的原因,主动提高自己的服务标准,客户的正面反馈就会积少成多,进而形成对你的正面印象和评价。
客户反馈,话语权出自管理层,但发言权却来自一线,多到客户工厂、渠道和终端市场走走,设身处地为客户想一想,改变自己的产品和方案,完善现有的服务方式。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肯定会得到客户的正面反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