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 无心之过

◎​ 晕轮效应和负晕轮效应

很多企业在进行研发体系优化时,自然会将一个业界优秀公司视为改进的标杆,久而久之,那个标杆公司成了一个偶像或是标志,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而该公司的每一项实践都被当成最佳实践。截然相反的是,某些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时,他们的所有实践都被当成垃圾,唯恐避之不及。

比如当下华为公司的业绩和名望如日中天,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华为,甚至期望采用华为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去复制华为的成功历程。以至于华为的任何实践,都可以包装为最佳实践。剖析华为管理的书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当中很多做法与普通公司并无二致。一些昔日的巨擘,比如朗讯、摩托罗拉、诺基亚、通用电气等,其闪光的管理实践如今很难被大家认同;当年很火爆的CMM/CMMI,现在也难现昔日辉煌。

笔者曾经遇到一个相当极端的案例,某企业在进行研发体系诊断时,研发主管拿出一本阐述标杆公司研发体系的书籍,表示这一项目需要按照书中所述进行全面对标和改进,不能做任何调整,甚至名词也不能修改。最终的结果大家不难猜出:依葫芦画瓢的解决方案根本没有可操作性,遭到相关业务部门的强烈反对而告吹。

体系改进需要解决企业当前面对的个性问题,而不是泛泛地探讨学术问题,也不是跟风和赶时髦,其中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哪家公司的管理实践,只要有利于企业,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拿来使用。同样,对企业不适用的管理实践,无论多有名气,都应该勇于抛弃。

◎​ 确认偏差

确认偏差是指选择性地回忆有利信息,回避对自身不利或者矛盾的资讯,从而支撑已有的片面想法。这种思路和搞科学研究有些类似:对于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首先开展大胆假设,然后通过分析、实验、推理去不断验证,直到其无法被驳倒。问题是,如果没有验证和推敲,仅仅停顿在假设和想当然的印证阶段,就成了确认偏差。

比如某咨询公司,根据以往咨询项目整理了企业研发管理的典型问题清单,洋洋洒洒有上百个问题;在开展咨询项目时,首先了解一下该企业老总的意图和痛点,在问题清单中勾出“重点问题”;然后拿着这些“重点问题”去寻找证据,不放过“蛛丝马迹”,并记录下来;如果某个问题不在“重点问题”清单范围内,咨询师就会选择性忽略。这样依据“有罪推定”出炉的调研报告尽管看起来论据充分、条理清晰,也容易迎合领导意图,但有预谋地选择和忽略部分事实,将会令问题判断片面,而后的解决方案有失偏颇。

◎​ 后视偏见

常常听人说“我早就知道……”“我早就告诉你……你就是不听”,这种“事后诸葛亮”就是后视偏见。在生活中,后视偏见屡见不鲜。比如我国在2012年国庆节开始实施了高速公路免费的政策,国庆加上中秋的黄金周足足有8天。有出行计划的人无不拍手称快。但是当高速路上车流拥堵、行动不便,大家苦不堪言时,这些原来赞同免费政策的人纷纷站出来反对,甚至声称自己事先就认为政策不可取。

在调研研发体系现状时,很多改进者总期望尽可能多地挖掘管理问题,这样解决方案才更有震撼力,让企业感觉改进工作势在必行。在这其中,后视偏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改进者往往从工作结果去质疑工作过程的缺陷。比如项目经理为什么没有在项目早期对技术风险进行慎重分析,以致技术攻关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系统工程师为什么对产品需求定义不充分,导致规格不断调整而令项目延期?产品经理在进行规划时为什么没有考虑突发事件,以致发布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要知道,任何人做决策判断时,都是基于当时所了解的信息而做出的,并且都是要受到资源、周期的约束上述一些问题,当事人在工作中很难避免。居高临下的调研方式,尽管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但是却不能令人服气,以此为基础提出的方案也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

既然后视偏见让改进者在搜集问题时有过度和夸大的趋势,那么在管理实践中又会如何?请看下面的案例。

某大型机电设备供应商,考虑推出一款重量级产品,主打高端市场,产品的规格性能显著领先竞争对手。该产品对公司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当时市场上并没有类似的产品销售,全新的设计方案使技术风险加大,开发周期预计超过两年,公司也需要为此投入数千万资金。是否开展这个项目,公司高层一直犹豫不决。

于是该研发项目以产品预研的名义进行立项。项目过程中,研发团队工作积极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不断投入资金,直至超过预算。在项目关键性的决策会上,对于项目是否继续开展这个问题,公司高层仍然存在分歧,所以决策意见模棱两可:既没有要求立即终止,也没有要求继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项目完成。

最终该项目完成:从产品研发角度来看,该产品达到了预计的品质目标,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从产品市场化角度看,发布后基本没有形成销售,更谈不上利润,又可以说是失败的。此时,部分领导则表态:早就说这个产品没有市场,没有必要投入研发,看看现在局面无法收拾了吧。研发团队因此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上帝视角”的意见貌似正确、公平,实际上是对项目执行人的求全责备:早期含糊的决策意见默许了项目开展,结果不理想时却又置身事外。这个项目的示范作用就是,凡事都需要领导层明确的指示,而拖沓的决策又导致该公司整体工作节奏缓慢。

◎​ 类比偏差

类比偏差的特点是,当某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在某方面有相似之处时,便断定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比如一个管理实践在A公司获得了显著的效果,那么就可能将它推广到B公司,原因是A、B两家公司的行业、规模、面临的问题都是类似的,那么在B公司应该也可以获得成功。

到底在B公司能否获得成功?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朗讯、施乐等著名公司都曾经拥有显赫一时的企业研究院,但它们后来都逐步没落。能不能由此断定建立了达摩院的阿里巴巴集团也会重蹈覆辙,从此走向没落?毕竟它们的规模都很大,都很有名,都搞了个研究院。

一位知名的管理大师造访某新兴企业,鉴于该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管理大师建议其组建企业研究院,以加强该企业前瞻性的技术储备,打造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很多成功的大型企业确实拥有自己的企业研究院,但是将企业研究院作为大型企业的标配就很牵强了。该企业既有的研发中心职责已经包括新产品开发、新技术预研、产品与技术规划等。另外,该企业的主要产品为应用开发,几乎不需要在新技术/新材料领域做深入的研究。因此,该企业组建了研究院后,方才发现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不知如何确定:要么与现有的研发中心职能重叠,要么搞些与产品方向脱节的新东西,实在不知道价值何在。

类比偏差容易让改进者低估解决问题的难度,想当然地认为问题可以在意料之中获得解决。如何规避呢?认真理解和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优秀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才能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 归因偏差

一个企业的成败是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的。归因偏差让改进者简单地将其当作内部因素或者外部因素,仿佛事情因果清晰、顺理成章。

比如企业成功的基石是其管理模式先进;项目获得成功的原因是项目管控到位;产品的市场成功来自于产品经理的远见卓识;工程师的工作激情是由于绩效管理和激励到位。与此相反,失败的企业自然也有显而易见的问题。请注意,从观察者来看,往往将企业的成败归因为内在因素的作用。这种倾向恰恰迎合了管理者对管理的过度重视,从而导致其将问题简单化处理。

在一家某大学下属企业做现状调研时,笔者发现研发项目延期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这个趋势是在某个时期突然恶化的。无论从产品规划、资源配置、项目计划与控制、激励手段等方面去排查背后的原因,始终感觉似是而非,简单的归因难以令人满意。

后来经过进一步了解情况,才得知该企业研发骨干大部分有大学教师身份,恰好届时校方的一系列政策影响到这些研发骨干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情绪影响了工作。

◎​ 选择诱饵

假如一位咨询师在一次咨询中遇到了困难,目标企业的问题比较棘手,目前给出的解决方案恐怕不会令客户满意。这时是将初始方案(方案A)直呈客户并准备接受质疑,还是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方案B和方案C),让客户自己选择?

虽然方案B和方案C不会优于方案A,但是可以避免客户对不完善的方案A进行集火攻击,而且通过其他方案的对比凸显方案A的优势,提高客户对于方案A的评分。这种方式就使用了选择诱饵。

类似情况见于庞统向刘备献入西川之计,提供了上中下三个方案,刘备认为一个太缓、一个太急,中间的恰到好处。其实庞统何尝不知道刘备的喜好,为了让刘备坚定支持“不迟不疾的中计”,因此一并推出了不大靠谱的另外两个计策。刘备果然如愿选择了中间这个方案,还夸庞统水平高。虽然最终庞统陨于落凤坡,但是不可否认他懂得如何把握老板的心理。

在探讨研发团队组织模式时,咨询方向企业推荐矩阵式组织,历数其优越性和先进性,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矩阵式组织所带来的管理复杂问题,需要耗费更多的管理资源,也需要其他配套机制去支撑。企业是否可以比较顺畅地过渡到矩阵式组织模式,企业决策者对此拿不定主意。“聪明”的咨询师调整了策略:为企业奉上项目式、职能式和矩阵式三种组织模式,并对比了三者的优缺点,便于企业选择。

此时企业决策者就会感觉到项目式的做法过于激进,调整幅度过大;职能式的做法和原来区别不大,显然对推动跨部门的协作没有帮助;而矩阵式的做法则兼顾了两者优点,也容易接受,却忽略了实施难度。咨询师利用选择诱饵,让企业决策者不自觉地接受了他所推荐的方案。决策者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判别标准,在水平参差不齐的多个方案中“矮子里面拔将军”。

在某企业研发改进项目中,研发决策者具有坚决的判断标准和超乎常人的耐心,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估,他并不是仅仅选个凑合的方案。即使是最为中意的方案,也受到决策者反复推敲,令解决方案的提出者“备受折磨”。但不得不承认,最终解决方案的质量和效果是令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