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益之道的核心

“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君子终日乾乾,就是早晚都能够把这种警惕之心保持。那么怎样才能够保持呢?就是要“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周敦颐先生这里用的这两个词,并不是随便拿出来用的,而是损、益这两个卦中最重要的指标。

损、益二卦在《易经》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卦。传说孔子在读《易经》的时候,读到损、益二卦时,喟然长叹。跟孔夫子学《易经》最得力的弟子子夏,发现了老师在那里长叹,于是走过去请教:老师啊,你为什么叹息呢?孔夫子于是说了一句相当经典的话:“夫自损者益,自益者损,是以叹也。”他说我在这里体会到了,如果你能够舍己,恰恰就会得益;如果拼命地想为自己谋私利,反而会有损失。他就对子夏说了这么一个很辩证的道理。但是,子夏觉得这个事情很难办啊,于是就问道:“然则学者不可益乎?”就是说,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学习《易经》或者其他的文化,想要得到好处,是不是就得不到呢?是不是就不应该得到好处呢?孔子回答他说:“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矣,夫学者以虚受人,故曰得。”并不是说我们学习就是做无用功、不可以得益,我要告诉你的是“天之道”。如果你真正体会到这个“天之道”,才会知道其中变化的奥妙。“未尝得久矣”,就是说任何东西得到之后,未必会长久,是会发生变化的。真正会学习的人,他是“以虚受人”,内心是要空下来,要处人之下,虚以待物。这才叫做真正有所得。

我们看佛教的《金刚经》,也是说要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去六度万行。三轮体空,就是虚以受人嘛。那天心理姐姐给我们上灾后重建心理辅导课时也说,志愿者们到灾区去做心理干预或者心理辅导,得要有“慈悲不沾身”的功夫才行。心怀慈悲但是不沾身、不执著,这就是虚以受人。

冯老师的《信心铭》讲解到最后的时候,也说了一句话:“信心、信心,我们要信的是什么呢?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孔子这里说“以虚受人”,恰恰才是真正能够称之为“得”的东西。我们常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要达到这么一种状态,才是真正的大有所获、大有所得。所以在学习损、益二卦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孔子与子夏的对话,实际上点出了损益之道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