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用植物油标识管理的公告》,公告称:
“食用植物油的名称应当反映食用植物油的真实属性。单一品种食用植物油应当使用该种食用植物油的规范名称,不得掺有其他品种油脂。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用植物油调配制成的食用油脂,产品名称应当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GB 2716—2018)的规定,标注为“食用植物调和油”,并在标签上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公告内容,基本就是2013年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征求意见稿)中《标签标识的规定》内容的翻版。历经多年的调和油标识之争,自此尘埃落定。
但是,同一份公告中,还列上了这么一句话:“转基因食用植物油应当按照规定在标签、说明书上显著标示。”这意味着,不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用油,仍然被打上转基因的标签。
时至今日,转基因原料食用油在和非转基因原料食用油的竞争中节节败退。市场已经完成了分化:转基因原料食用油承担“吃饱”这个第一基本属性的功能,解决低收入人群的温饱问题。非转基因原料食用油承担“吃好”这个第二基本属性的功能,解决中、高收入人群吃得更美味和更健康的需求。金龙鱼的痛苦就在于,它已经在转基因原料食用油上投入了巨额的广告并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作为转基因原料食用油销量最大的品牌,这个历史包袱实在太大,是继续背着,还是把它卸下,真是一个难以做出的决定。金龙鱼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2017年,调和油占小包装油市场的比重约25%,相比2012年40%的比重有了大幅的下降,但仍然是小包装油市场上仅次于大豆油的第二大品类。
迫于市场压力,2017年1月,金龙鱼推出了金装非转基因版本的1:1:1调和油产品。但是这个产品的上市,让金龙鱼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现在推这个产品,似乎就等于是向消费者承认,原先1:1:1转基因版本的调和油是个不够好的产品。而这让最高峰时一年贡献100多万吨销量的1:1:1转基因原料调和油情何以堪呢?历史越辉煌,转型越困难,因为沉没成本太高。
尽管受到网络谣言、调和油国家标准、转基因标识等问题的困扰,金龙鱼仍然长年稳居中国小包装油销量排行榜的第一名,成为中国快消品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品牌之一。金龙鱼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它是市场的开拓者,率先将小包装油产品铺向全国,占了先发优势。其次,金龙鱼有着遍布全国的工厂布局,和强大的经销商网络。第三,金龙鱼常年保持在央视等媒介投入巨额广告。最后,金龙鱼坚持以“健康”为核心的品牌定位,并在研发与营销上为此定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英国著名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2017全球食品集团综合品牌价值十强”排行榜,丰益国际以综合品牌价值83亿美元被列入十强榜单,成为亚洲唯一入榜的食品集团。金龙鱼品牌无疑在其中居功至伟。
金龙鱼本已足够强大,再加上胡姬花、香满园和口福等品牌,益海嘉里稳稳占据了中国小包装油市场45%左右的份额。
当前,益海嘉里、中粮和鲁花等几个巨头掌控了中国小包装油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加上多力葵花籽油、西王和长寿花玉米油等,中国小包装油市场基本已被瓜分完毕。
不过,小包装油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消费者有着充分的自由。金龙鱼、鲁花等品牌虽然已如此强大,但是,只要是完全竞争、不存在行政垄断的市场,就一定存在新来者的机会。国家发改委都认为,在中国的食用油市场上,“没有企业能够操控食用油市场价格,国内食用油加工能力是过剩的,食用油品牌较多,消费者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况且,食用油市场从来不缺乏以低价甚至跌破成本价参与竞争的品牌,其价格竞争没有底线,只有更低、没有最低。消费者不用担心除了金龙鱼就没有别的油吃,或者吃不到足够物美价廉的食用油产品。
领导品牌一定是销量大才成为领导品牌。然而,销量一大就很难逃脱沦落于中低端品牌的宿命。以金龙鱼为例,其所销售的产品往往都不是最贵的,比如花生油低过鲁花,葵花籽油低过多力。
虽然益海嘉里的体量占到了丰益国际的一半,但业务开拓还并不算全面。有许多业务,如棕榈种植、榨糖炼糖、生物柴油和化肥制造等,都并未在中国开展或分量很小。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视野,一起去看看丰益国际在全球扩张的精彩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