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2 不能决策的“甲方”
在ERP系统上线过程中,如果上线的策略认识不统一,或者是实施方在蓝图规划、需求征集环节确认落地不清晰,测试阶段或者试运行阶段极其容易错漏百出,并出现以下沟通情景:
实施方:“这个需求已经按你们的要求实施了,你看需求手册还在这里。”
用户:“我也觉得需求手册没问题。”
实施方:“这是什么意思?”
用户:“方案是满足我提的需求了,但是我不是决策角色,现在领导觉得不匹配现在的业务,我有什么办法。”
实施方:“这个需求手册你们领导没确认吗?”
用户:“当时太急了,你们也没要签字,就先给你们了。现在领导说不对,反正就是要改。”
实施方:“我不管,我是按需求手册执行的,你现在说改万一不是我就白改了。”
用户:“不行,你们就是没有满足业务需求。”
最后,双方都有怨言,项目也不能按期完成。
上述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是需求确认的流程不清晰,或者是执行不到位,但是底层逻辑在于组织决策机制不清晰,不清晰包括不明确与不公开。不清晰的决策机制会带来如下问题:
(1)流程冗长
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很多时候是不能扁平到只有一层或者两层的。一个集团公司,当逐级审批加上跨部门专业审核叠加时,流程往往会出现较多环节。比较成熟的办公系统,在上线阶段,实施项目经理一般会主张审批环节不超过4层,而不清晰的决策机制往往是逐级审批原则直到最高层,这时候往往出现10层甚至更多的审批环节。主张审批环节不超过4层,不是指组织在架构设置上不超过4层,是强调事项的等级分类,取消传统的逐级审批逻辑,在清晰合理授权前提下,清晰每个事项的决策人。决策逻辑的清晰,是流程的有效缩减、组织效率提升的重要措施,也是流程能持续改善的源头。当然,如果是在特殊阶段,在通用决策流程上可以使用加签机制。
(2)责任者无责任
决策机制不清晰,带来的就是责任不清晰,流程的审批人变为一个过流程的工具人,只有最高层的决策才是唯一的审批。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只有最高者才是唯一决策人,这必然是一个效率低下的组织,所有员工都会生成依赖心理和逃避心理,遇到失败的决策都会抱怨是最高层的决策而将自己置之事外,变成责任者无责任的无活力组织状态。
(3)员工积极性受挫
实施的依据不是组织决策事项,很多任务都被轻易推翻重来,这种组织一般是员工口中的“事多”组织,而这个过程最可悲的不仅仅是效率低下,员工多次被拒绝,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被延迟,积极性受挫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员工积极性受挫,也是影响组织敬业度的高影响因素。
清晰的决策机制应该让所有项目参与者都是知道,决策者是谁,执行者是谁,变更流程如何执行,重大紧急变更流程如何执行等。面对决策机制不清晰的问题,从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主张可以从如下两个维度思考。其一,流程复盘;其二,关注流程效率分析。流程复盘有两个目的:一是发现流程中未执行到位的关键卡点;二是对存在的问题的流程做持续优化。仅仅从流程流转的节点评估机制的有效性是不够的,流程效率分析则是帮助发现组织流程不高效的手段。流程分析在成熟的软件中往往是必备却往往被忽略的模块,被忽略的原因包括沉迷于手上的运营及救火业务,或者说不希望被发现效率问题。但是作为组织发展的推行者,就需要把这些问题放大让组织得到关注,并且推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