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四平

一年以后的1947年6月,林彪的夏季攻势所向披糜,战果累累,最后一个节目就是报仇雪恨,拿下孤城四平。当十多万共军的虎豹之师把小小的四平城围得水泄不通时,林彪毫不怀疑胜券在握。与之对比的是,国军的实力已不可与一年前同日而语。在整个东北,完全处于被动防守势态。四平城内的国军部队,只有约3.4万余人,这还包括了部分战斗力弱的杂牌军,作战指挥是陈明仁。

陈明仁,湖南人,黄埔一期学员,是林彪的师兄。此人熟读兵书,深谙韬略,有勇有谋。当他视察完四平全城的建筑布局和地形地势后,竟然无比惊喜!

他发现,全城的沙俄时代的哥特式建筑和日本人的东洋建筑竟然是按照现代战争的防御要求来建造的,日俄双方都把四平作为一个战争据点,而林彪去年没有发现这一点实在是一大遗撼!

因为林彪去年仅仅在城市边沿构筑工事进行传统的阵地战,没有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堡垒来使用。最后不得不败离四平。

陈明仁更打算给师弟林彪上一堂难忘的城市阵地战课程!

他日夜不停地抢修阵地工事,在林彪攻城前完成了自己的军事杰作。

军、师、团部大楼是重要的核心阵地,这里都修建起地道和地下室、弹药库、指挥所以及发电照明设备。大楼内则遍布火力点。核心阵地前有卫星阵地,卫星阵地前有数道障碍。分别是:陷脚坑、绊脚架、铁丝网、土围、护城河、散兵地堡。各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不同配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机枪交叉火力网。

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点,形成了一个整体的防御阵地。

虽然之后林彪以数倍的兵力围攻陈明仁,甚至一度占据了四平城的四分之三,但是始终无法完全突破陈明仁精心布置的阵地防线,加上敌人的援军步步逼近,林彪只得再次撤退。

此战,国民党伤亡1.6万人,共军阵亡人数就在1.5-1.8万人之间,伤者不计其数。而四平守将陈明仁,则被蒋介石通令嘉奖,成为了国军的英雄,但随后不久就因跟陈诚不和,被陈诚以“贪污大豆”的罪名而撤职查办,调回南京任有职无权的“国府参军”。后来陈明仁率部起义,弃暗投明,在1955年成为解放军57位上将之一。

此战之后,四平的败仗就成为了林彪心中的阴影,使他对城市阵地攻坚战产生了畏惧心理。在一年后的辽沈战役中,林彪先是对打长春徘徊不定,后是对打锦州犹豫不决,都因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