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问之”,这是接着“博学之”而来的。一个人能够学富五车,当然很好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清楚的知识、不明白的学问。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要问学于老师、朋友、道友,这就需要“审问之”。
这里讲“审问之”,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去问别人,这个“问”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哦!大家在下面听我讲了这么久,每次下课问大家有什么问题,下边都没人吭声。是不是大家都学通了呢?也未必。所以我们要学会问,这里的“审问之”,就是要仔细审查自己的问题,不是拿一个问题去审别人,而是审自己。在提问之前,要看自己该不该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否有价值?自己提问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最终会把自己引向何处?总之,这些都要自己先“审”上一审。
遇到不会提问题的人,就非常麻烦。我经常在外面讲公开课,讲完了以后,总希望留出十分钟时间让听众提问,大家一起现场交流一下。但是,很多人提问题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或者他提问题的时候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只不过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炫耀一下自己的见解而已。表面上看,这种人也许是很谦虚、很低调,但有这样习气的人,其实内心非常骄傲,他其实不需要别人,耳朵里更听不进别人的话。还有一种人提问,你刚回答了他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马上就跟来了,第二个问题还没说完,马上又跳到第三个问题上来了,结果呢?绕了半天圈子,一个问题都不能解决。我们是不是这样?站起来提问的时候也许只有一个问题,但等到最后发现,所有的答案都变成问题了,一个问题变成了很多问题。这样的提问就像歧路亡羊,越追问越糊涂,永远没有尽头。
以前四川大学的蒙文通先生,那是非常著名的国学大家。我听川大的朋友讲,这个老先生带研究生的时候非常自由,每次夹一本书就来上课,从不做讲义,课后也不布置作业,平时也不考核,只是给学生们开个必读的书单。在他的班上,学生毕业也不像别的科目要写毕业论文,而是把十几个研究生叫到一起,大家到望江公园喝茶。在茶铺里,老先生就让学生们挨个提问题,他听了也不回答,只是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打分。学生能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就说明他在学问上做到哪一步了。说他不考试,这个恰恰是最实在的考试,一点也假不了。所以,“审问之”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仔细审视自己心中的问题。
对“审问之”还有另外一个理解,就是对于别人给予你的回答,也要仔细审查,看看回答得是否合理,答案有没有漏洞。佛教经常说“依法不依人”,不要认为权威的人说什么都是对的,而是要根据经典和圣者的教言来考量、来对照,看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问题。如果回答得不全面,那么你还要反复推敲,甚至于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问与学,把心中的答案最终确定下来。所以“道问学”的方法,落脚点要在这个“审”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