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9:选人、用人、容人

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员工与企业之间都是双向选择的,没有谁是不可取代的。

员工

 

我们经常见到员工借故急事、生病、家庭原因等各种缘故请假、休假,以此来“要挟”老板提高待遇、提高职位等,以此来提升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在老板心中的地位;与此同时,老板也会不断引进新人、培养新人,不断给老员工压力,来显示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当然,也有老板认为“某一个人”很重要,一定要留住他,但这样的例子还是少见的。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某员工私下对你说:“真没意思,不想再干了,在这里既赚不到钱;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工作也不爽。”如果你经常听见某人这样说,你就姑且听之,不要做任何评论,很多时候,这只是策略,最不愿意走的可能就是这些人。他们希望你将这个“信息”传播出去,传到老板的耳朵里,为他们得到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起到“外围造势”的作用。

这些人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在“复杂环境”之下迷惑同事,我都不想干了,跟你们没有任何瓜葛,以置身于“公司政治”之外;二是希望获得老板的重视。这些人都是有一定能力的,用此法激起老板的重视或者使自己价值的被认可。

也有完全认为自己很“牛”的人,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处处要显示自己在公司的价值和地位,这样的人,他在功劳簿上的日子就不多了,这些人往往是不懂“公司政治”的体现。

 

对员工来说,公司也不是无法取代的。在国企,可能一个基层的管理人员会在公司呆上一辈子,没有机会换,也不想去换工作;而在私企,很少有人会愿意在一个企业干一辈子或者根本就干不了一辈子。

第一,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生存的压力,经营方向、战略侧重不断变化;

第二,由于这些变化,需要的人才重心也会随之而变;

第三,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需要的人才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第四,从员工的发展途径来看,企业里从基层做到高层的人必竟是少数,需要另辟蹊径;

第五,员工长期得不到提升,每天做相同的工作也会厌倦,会考虑跳槽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也是可以“取代”的。相对于员工选择企业,企业老板选择员工的空间就大多了。

 

一位私企老板解雇了一位员工,他想请来某个他自己认为很优秀的员工,可人家不是嫌工资低就是上班地点不方便……这位老板就问我:“还要不要做做他的工作,承诺以后加工资,提高待遇等。”我跟他说:“不用谈,条件已经摆在那了,如果他想来就可以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业内很好的条件了,他也不是第一天工作,用不着解释。”

 

因为没有他,你还可以找别人,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而且人家到底怎么样还不知道,也没有什么可以保证他会比其他人优秀。还没有开始工作,就要这要那,显然不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企业

 

对于“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观念,你是否觉得有点不重视人才,不把员工当成公司的最重要的“资产”?就目前的现状和环境,我的看法是:员工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财富”,因为除了思想和员工的智慧外,我们什么都没有。

但企业总是要不断发展的,要不断适应环境,毕竟我们不太可能改变环境。企业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这和我们做市场有相同的地方。

企业创业初期,如同市场的初期开发,需要大刀阔斧、敢于开疆辟土的人才;发展期,需要规范管理;成熟期,需要守业、防御……所以说,没有人是无法取代的。

对于企业来说,正常的人员更替不是没有人情的表现,也不是信任的问题。但千万不可陷入到另外一个极端。这个极端就是“谁来都一样”。如果谁来都一样的话,我们也就不需要进行人才的挑选和激励了。正是因为人才的个体差异和擅长领域不同,性格特点也不一样,才需要区别对待。

“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是说,作为营销管理人员,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把工作当成一项自己的“事业”,为企业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打一份工;而企业或者企业老板,要树立一种观念: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一定要离得开谁,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当企业中出现“有人是无法取代”的时候,也就是企业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了。这也不难理解,主要问题还是企业发展和管理出现了脱节,换句话说,是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包括人员的培养,后备人才的输送,对现有关键岗位人才的管理和培训等等。

多年以前,我们运作快销品时,对于区域市场的操作模式,基本采用总经销或者总代理模式,之后改为小区域独家经销,再后来变成了区域划片两家经销模式。当然,最后这个模式就是要解决发展的矛盾和瓶颈——谁都不是“不可取代的”;同时,部分经销商也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在经销你的产品时,也做相关品牌(不是相同)的经销,就不至于“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