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示的定义和分类
请示的定义: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决断、指示、批示或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呈批性公文。
请示的分类: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请示分为请求指示、请求批准、请求批转。
二、请示的格式以及内容要素
请示包含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4个部分组成。
(1)标题。请示的标题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由事和文种构成。
(2)主送机关。请示的主送机关是指负责受理和答复该文件的机关。每件请示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不能多头请示。
(3)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等部分组成。开头主要交代请示的缘由。主体主要说明请求事项。结语另起段,习惯用语一般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等。
(4)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标题写明发文机关的,这里可不再署名,但需加盖单位公章,成文时间××××年××月××日。
三、请得明,才批得快
我们要思考,写请示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请求指示,肯定希望上级机关给予解决问题的答案或支持;如果是请求批准,肯定希望上级机关给予肯定批复。但是站在上级机关(读者)的角度,他会思考:这则请示到底在说什么问题?请示的事项是不是我的权责范围?请示的理由是否充分?
请示要想得到批准和有效回复,需要做到三点:格式规范,缘由清晰,层次清晰,陈述有序。
格式规范。这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请示的格式特别需要注意3点。第一是一文一请,一事一请,不能一则请示陈述两件或多件事情。第二是不能越级请示。请示的对象是直接上级机关或领导。第三是请示要包含缘由和事项,这是请示的主体内容。
缘由清晰。陈述请示缘由,要避免避重就轻、不着边际、脱离实际,要结合请示的事项,就事论事,把背景和原因讲清楚,否则请示就没有说服力和信服力。比如某县教育局就对山区中小学教师实行生活补贴对某县政府这样请示:“因我县地处高山、生活比较拮据,中小学教师待遇偏低,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样的表述全是主观观点,没有数据支撑,没有对比论证,显然没有说服力。
陈述有序。缘由和事项的表述,都需要有结构,逻辑化呈现。建议采用以下基本框架:请示理由——事项——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背景——目的——措施。
四、精进知识点:请示与函怎么区分使用?
如果你单位有事情,需要和同一集团的平级单位进行协商,需要怎么行文?这个大家一定很清楚,用“函”。函是用得比较多的平行文,用于平级沟通。
如果你单位有些事项需要审批,需要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文,请问怎么办?有人说用函,因为两者没有直接隶属关系。有人说用请示,毕竟有事情需要审批。大家去网上查,两种行文方式都有。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大家用“请示”行文。既表示尊重,又行使了请求批准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