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人吃饱饭不是简单事情

本章还是在讨论治邦、治天下之道,老子的观点也很明确:为腹不为目。经历过乱世的饥饿,经历过和平年代饥荒的人,读到此处,当热泪盈眶。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普遍解决温饱问题的时间很短,也就是二次大战之后,60年代起至今的60多年;中国解决普遍温饱的时间,以废除粮票为标志算起只有不到30年。

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时间,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人类一生的主要工作是“吃饱饭”。在过去的历史里发生的大部分战争,从本质上看,为了吃饱饭这个刚需,包括那些煽动群众、蒙蔽群众的独裁者,以所谓种族生存空间、文化优越等为借口的战争,都是利用了群众贫困、匮乏的生存环境的压力,以对外战争释放资源匮乏或管理无能的内部民生困境。

在这个大背景下,看老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为腹不为目”,这是对统治阶级的当头棒喝,对众生困境的大慈大悲。老子连续列举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五个上层阶层穷奢极欲的领域,剀切痛陈,而老子所针对的社会现象,正是他所在的阶层(周王室及其诸侯国)自周公以来奉行的“礼治”。

频繁的祭祀、烦琐的礼仪、森严的等级(九鼎八簋)、从土地、住宅、车马、器物、服色到朝聘、婚姻(妻妾)、饮食、音乐、舞蹈、教育的一套劳民伤财、不顾基层温饱的统治阶层的“礼乐”之制。在老子看来,这一套礼乐之制,经过西周的动乱、犬戎的洗劫、周平王的东迁、春秋早期诸侯国的打打杀杀,实际上已经失效,怎么还能作为“天下治平”的指导思想(道)呢?

老子的“道德经”,是为了给扭转周王室天下,提供一套新的意识形态,即治国理政之道。他要从根本上找到天下混乱的根源,从而提出这一套新的“理想国”:老子的德篇第22章明确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道篇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29章:去甚,去奢,去泰;与本章所说的“为腹不为目”,都是共同为“小邦寡民”的理想世界(天下)服务的。

老子作为姬姓后裔,有机会在“周王室中央文献馆”,他能看到的典章文献,是鲁国民间学者孔丘不可能看到的,不要说在“文献”是稀缺品的春秋,即使在现代各国,中央政府档案馆里的文献,是一个民间学者能够看到的吗?老子正是身在庙堂,侧身典籍,游走王室之间,才更能够看到那一套每天表演的“礼”是多么空洞、浮华、浪费。因此,老子对于孔丘推崇的“周公之礼”,根本不赞成,这才有“道德之义五千言”的思考。

而孔丘呢,正如《中国思想之渊源》里的描述:孔子或许误释了历史,但他却创造了后来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东西。他虽然是商人的后裔,其政治上的座右铭却是:吾从周。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吾从周”不再是一个政治宣言,而是成了一个文化取向。此后,周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经过孔子的放大和普遍化,成了中国人生命之主流的河床。

然而,另一位国外汉学者,以色列的尤锐,在其《展望永恒帝国——中国战国时代的政治思想》一书,提出了一个颇具历史穿透力的洞察:经过春秋(公元前770-453年)和战国(公元前453-221年)时期长达数个世纪的政治分裂和社会政治危机,中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寻觅着治疗当时危机的药方。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他们终于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行政和军事机制,而这些机制后来被帝国的创建者们所采纳。除此之外,他们提出的理想、价值观和概念,也奠定了后来帝国统一的思想基础。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预测到未来帝国体制的实质;然而他们集体的想象却带来了一个在人类历史上最为持久的政治结构。

这种帝国的思想霸权,并不是通过强烈的高压统治,也不是通过密集的洗脑运动来达到的。中华帝国并不只是一个军事和行政管理上的架构,它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架构。在它变为现实之前,就早已被展望和规划出来了。尽管经过两千多年各个领域内的变迁——从人口变迁、地理嬗变到宗教、社会及经济结构的更新——但是在帝国早期已经奠定的帝国统治的根本的原则,仍然大体保持完整。

放在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背景里,可以这样说:中国历史最后选择并完善了孔子及其“吾从周”的制度思想,对于老子的制度思想却忽视、误解、歪曲,历代注释者众多却后续乏人,使中国思想缺乏内部自我更新的活力。因此,只有到了兵荒马乱、朝政混乱、民不聊生、穷途末路的时候,人们才好像突然“开天眼”似的看到老子之言的光芒:为腹不为目!

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不能理解安稳地吃一顿饭是一种怎样的幸福,也不知道那些浮华的虚礼是一种怎样的浪费。“何不食肉糜”(《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就像一个冷笑话,凝结在中国历史的时空里,在这句白痴的话说出来的800年前,老子对这些皇帝们的警告静默而雷鸣: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那些忙着上节目、到处演讲的CEO们,当有一天公司现金流断流或者利润为负的时候,是不是得思考一下这句话的意义:为腹不为目!

“为腹不为目”就其政治思想看,是一种民本主义的体现,反对的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也是提醒所有组织的领导者,现金流、利润、员工的收入,这三个指标才是一个公司存续壮大的“腹”,其他的,如领奖、演讲、广告、媒体的赞美等,都是“目”,哪一个更重要,孰取孰去,等到明白道理的时候才想起,就已经晚矣!为腹不为目的警示,要常记于心,方可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