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认清目前中国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意识到哪些条件是对于企业来说是无法改变、只能适应的,比如专业人才的短缺、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上的固有观念、中国人特有的家庭和工作观念等,然后分析在这些现实环境中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而改变企业的人才战略和管理方式,让企业更加适应并巧妙利用这些环境,谋求企业的发展。
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了,知识、经验、技能越来越专业化,在图书馆,管理学理论书籍汗牛充栋,专业工具和方法高深莫测,KPI、BSC、EVA、MBTI、OJT、JD、JAS、HRP、MBO、TQM……等专业术语让人心生敬畏。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远离管理的本意,我们就越来越不懂得管理。其实所谓管理,就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已。
夫妻之间发生矛盾了,妻子哭得泣不成声了,丈夫还在那里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那就只能激化矛盾,解决不了问题。正常人都知道该怎么处理,因为正常人都知道妻子关心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你对她好不好,所以抱过来安慰一下,说几句柔情蜜意的话,矛盾自然就解决了。
所以,本书就是让管理回归它的本意,拨开理论和术语的迷雾,让企业家和管理者重新找回本来就具备的“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的困境多来自于环境的约束
一个汽车生产企业的例子
某大型汽车生产企业,近年来销售业绩逐年下滑。为了扭转颓势,管理层狠抓管理。全体员工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市场的广告投放越来越频繁;优惠幅度越来越大;对经销商支持和激励的力度也越来越强。总之,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销售开始时确实有点起色,但是很快又落回去。公司股东对管理层非常不满意,要求更换总经理和主要管理班子。普通员工的薪酬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导致大量员工离职。那位被免职的总经理非常疑惑:“这是怎么了?这么强的组合拳都用上了,怎么还是没有起色?”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企业元气大伤,也只能在这样的困境中苦苦支撑。一年半以后,该企业一款一直销售量不大的车忽然之间引起了市场的关注,销售节节攀升,库存告罄。企业赶忙调整生产计划,增加产量。逐渐地,其他几款车也好卖起来,几乎没有什么广告宣传,就靠口碑传播,销量也越来越大。就这样,该企业渡过了难关,恢复了元气。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很多行业中都比比皆是。其实原因很简单:汽车行业是个强周期行业,当整个市场走到下行周期时,再好的企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当整个市场走到上行周期时,甚至频临倒闭的企业也能跟着发达起来。
行业发展趋势是企业生存环境之一,它很容易被发现。但还有很多类环境不那么显眼,经常被忽视,员工的文化习惯和思维观念就属于这类环境。
比如一个传统的制造型企业,转型做投资控股公司。从业务上分析,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资金充裕、聘请了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政府扶植、政策畅行无阻、优良的股权资产等等。但是这样的转型却往往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企业家和原来管理团队的文化习惯和思维观念上。
制造行业和投资行业的业务环境相差很大,从而导致从业人员养成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价值观、甚至使用的语言都大相径庭,原管理团队与新聘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完全就是两类人,基本的价值观和知识背景完全不同,相互之间说话都可能听不懂,很难有效沟通,从而造成管理层之间矛盾重重。企业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员工的观念和习惯相比企业整体战略来说微不足道,因此,当两者有矛盾的时候,当然要坚持企业战略!但关键的问题是,员工再渺小,他们的习惯和观念也是多年从业经历养成的,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它是只能适应、无法改变的。相对来说,企业战略反而是容易改变的东西。
对企业家来说,要么彻底不用原来的人,要么调整战略让他们能够适应,让双方能够在一起融洽工作,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发展的机会来自于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企业的价值就不同,企业的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更是大相径庭。企业家的任务就是设法让企业走到一个最恰当的环境中。
比如:一个地处某三、四线城市的文化创意公司,如果把公司注册地和总部挪到北京,即使实际办公地点、主要员工团队、主要业务都不做任何改变,客户的印象、员工的心理感受等也会完全不同,公司的业务也会更好开展。
再比如:一家制造煤炭用发电设备的企业要申请上市融资,是很难通过证监会审批的,因为它属于制造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但如果这家企业引进一些技术、调整一下生产线,可以生产生物质能源发电设备了,即使它的主要业务仍然是煤炭用发电设备,它也挤进“清洁能源”行业中了,国家的政策、投资人的态度都会完全不同。
企业的员工也是一样。企业家和管理者的任务就是为员工营造一个最恰当的环境。
怎么用好应届毕业生
一家国有电力企业的某基层部门,由5个班组构成,大多是30岁以上、专科或职高学历的工人。今年上面分下来5个应届大学生,每个班组分配一个。这些大学生初出茅庐,没有经验,老师傅需要一点点带。三个月之后,5位大学生不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活力和求知欲,反而跟这些工人学了很多坏毛病。
该部门经理想出了一个办法,让5个大学生单独组成一个临时班组:6组,给他们和前5组一样的任务,并且没有师傅带,全让他们自学。6组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这些大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自己学,找老师傅请教,而且必须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另外,5个大学生在一起有了比较、有了竞争,相互之间既要紧密配合,又怕被别人超过去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结果短短半年后,5为大学生都迅速成长起来,其中两人成为公认的技术能手。同样的大学生,在6组这样一个特别的环境中,做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成绩。
因此,环境合适了,再没经验的人也可以发挥巨大价值。
尊重环境,就是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尊重环境,需要因势利导。即:大的趋势要看清楚、想明白,避开趋势的锋芒,顺应趋势的方向,借助趋势的力量顺势而为。这就像一个优秀的帆船手,懂得在狂风来临的时候收起帆,避开它的锋芒;懂得在顺风的时候张满帆,最大限度地借助风力;懂得在逆风的时候调整帆的角度,让船走“之”字型,迂回变通地利用风力。
尊重环境,需要因地制宜。即:环境的特点不同、目标与需求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不能相同。真正有效的方法必然是针对问题的、针对环境的、针对目标的。这就像老中医看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同样是头痛发烧,但是季节不同,药方不同;年龄不同,药方不同;体质不同,药方不同;性别不同,药方不同;病史不同,药方不同……。
尊重环境,需要因陋就简。即:任何事情永远不可能等到所有条件具备了再启动,我们总是要面对缺憾和困难。如果能利用已有的条件,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责任。这就像一位根雕艺术家,摆在他面前的是自然生长的、各式各样的树根。根雕艺术家永远不能完全按照自己对艺术的想法,毫无顾忌的进行创作,他必须面对现实,他的现实就是摆在工作室的那几颗树根。“这块儿要是再长一点就好了;这块儿要是颜色再深一点就好了;这块儿要是没有树瘤就好了……他不可能去抱怨这些,只能接受这样的残缺,并且利用这样的残缺去创作。所以,根雕艺术才叫做“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才是管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