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营型人才的合伙人思维和劣后受益思维

什么是合伙人思维?

我讲一个事例:一位高阶职业经理人,被一家知名企业聘请,对企业的贡献也颇高,但企业家跟他中止了后面的合作。他很困惑,就跟我聊起这件事。他告诉我,当初签约时老板跟他谈的是建立大客户营销的职能,他已经完成了,帮助企业建立了这项能力,对企业贡献颇大。但建成新的营销职能后,下一步需要推动后端生产系统、研发和采购系统的调整,以更好地匹配前端的营销,老板希望他继续做好后面的事情,比如把交付系统做好,但他认为自己是做营销的顶尖人才,不愿意偏离专业去做生产端和人力资源管理。

所以我们可以一起思考:究竟何为合伙人思维?我认为,合伙人思维的出发点应归属于企业,环境一旦改变,你就应随之改变,企业或团队的整体绩效是事业的第一目标。有合伙人思维的人做业务时,即使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也会尽全力扑上去,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永远是把事情做成。

而职业经理人思维是另一种逻辑,也可以说是专家型思维,他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个精通的领域。比如我是搞财务的,来你这儿我只做财务,让我干别的,等于荒废了我的本行。上述这位职业经理人在雇佣企业拿百万年薪,当他帮助东家从0到1建立大客户营销体系时,这件事是企业愿意付出代价去换取的;而当体系建好,再往上提升系统效率时,速度就变得缓慢了,这时老板就会认为你接下来的贡献不值他付出的几百万元年薪了。老板的决定有他自己的价值判断,老板需要的是与企业共进退、以企业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的合伙人。

合伙人思维还表现为劣后受益思维。合伙人思维的出发点是把别人动员起来,让别人的资源为我或我们做的事服务,事做成了,让合作者把该得的利益拿走,自己的利益分配是劣后的。合伙事业的风险很大,如果成功,劣后获利的人可能赚得最多;如不成功,劣后受益的人损失最大。经营型人才在利益分配上都是劣后受益思维,他不会抢先拿走利益,一定是努力把蛋糕做大,让别人先分,自己最后拿。

要点四:多关注组织里特立独行的“坏孩子”

领军人才应该从“坏孩子”里面去找,就是那些不听话,有自己的独立主张,在人群里和组织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服务过的一家民营企业,前几年刚接触时,老板抱怨说每年下业务指标,都有三个特别不好商量的“反对派”干部,他们对业务应该怎么做总有另一套想法,而且试图说服老板;每年做利益分享方案时,也是这三个人跳出来,他们对分配方案总能挑出毛病来。后来这个公司上市了,有了资金,想把业务打开的时候,那些“好孩子”们没有一个愿意去领军新业务,恰恰还是那三个“反对派”,一个套现了股票,自己创立公司,很快就上了一定规模;另两个人在企业内部创业,其中一个已经把新业务做到几亿元的规模,另一个觉得自己独挡一面的能力不足,向公司要了政策,从外面找了个业务搭档,现在业务也做起来了。

“坏孩子”敢于挑战和打破现有的规矩,企业开辟新业务,需要的正是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当然前提是,企业里一定要包容“坏孩子”的存在。

要点五:选拔新人去做老业务,激励老人去干新业务

组织管理上有一个原则:对干部要管结果,对基层要管过程。

但对业务管理,我认为应该反过来:老业务管理过程,新业务重点看结果。为什么?因为老业务的模式已经稳定,在稳定的框架内,不同的做事过程就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正像老司机开车一样,轻车熟路,一踩油门,就知道该加什么速度,所以管好老业务的过程,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相较而言,对于新业务,大家对过程都不熟悉,不知道什么样的过程能带来什么结果,所以对新业务,真正要关注的是结果。

新人做老业务,是一个培养、历练其工作能力的过程。实践中,把新业务一揽子交给空降人才,大部分老板是不放心的。所以稳妥起见,可以把新业务托付给知根知底的老人去做。而让老人去做新业务,可以防止干部“未老先衰”,激发他们持续奋斗。企业里为什么有很多资深干部,老气横秋、萎靡不振,真成了“老”干部?就是因为多年来对业务的路子摸得太熟,以至于工作再也无法激发起热情,他们的状态显然不再是奋斗者了。一个持续处在奋斗状态的人,一定是因为他不断地受到挑战、不断受到激励。老板应该大胆地把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老人往新业务里放,用新业务的环境倒逼他们继续成长。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企业内部的新业务任用老人做团队负责人,优势在于老人更善于利用企业内部的有利条件,他知道老体系里有什么样的资源能帮到新业务。综前所述,从外面找一些新人,让他们做好老业务,同时从内部释放出一部分资深干部,让他们掌舵新业务,我认为这是企业规划业务团队的一个很好的实践方式。

要点六:新业务机不可失,“瘸子”上阵也要干

找到合适的领军人物之前,只能用不那么合适的人,这种条件下,新业务是干还是不干?我的结论是,如果新业务的时机不可错过,没有将军的情况下,“瘸子”上阵也要干。建好新业务团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下子“兵强马壮”。即便开始就有了领军人物,团队也得花一段时间“安营扎寨”,搭建业务结构,这个打基础的过程甚至需要很长时间。企业家完全可以先用一些老人上阵,让他们先做这些新业务的前期工作。

斯隆是把通用汽车带到世界第一大企业的功臣。通用汽车早年被福特汽车打击得无还手之力,斯隆接手前,通用汽车的领导人是杜兰特。杜兰特善于打基础,并购了很多企业生产各个价格区间的车,品种丰富。遗憾的是,杜兰特不善管理,集团下的子公司无法协同,于是宣告破产。之后杜邦接手了通用汽车,斯隆临危赴任。经过斯隆对旗下业务的整理和组合,通用汽车重新焕发了活力,一举击败福特汽车。

如果没有杜兰特当年打下的雄厚基础、如果斯隆后来的管理变革是从零开始,通用汽车当年也很难被妙手回春。

做新业务,很多时候是需要去占位的,做任何新的尝试大抵如此,需要先遣兵去“趟地雷”,新业务也是得先派些人去试错,才能把市场捅开。我们需要把握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控制好布兵和占位的节奏,在拓展能力和新业务团队能力没有得到成功验证之前,重要的是控制好前进的节奏。

总而言之,在没找到满意的领军人物之前,“瘸子”上阵也得干,说不定,在冲锋陷阵中,瘸子也能爆发出很大的能量来。

要点七:为外来的“狼”配备合适的“狈”

外部人才进入企业后,最大的不足是不熟悉企业的资源情况,新人跟企业内部的人没有交情,因此,外来的领导人做新业务,面临的困难几乎跟做初创企业差不多,无法真正借力企业的已有资源。

为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该为外来的新业务领导搭配班子。根据华为、万达这些成功大企业的经验,它们的做法是新来的人做一把手,派企业原来的人去做二把手。

很多企业却不是这么想的,它们更相信自己人,所以自己人做一把手,外来的人做二把手,但这样搭配班子有问题。

问题在哪里?从外面请人是因为内部缺乏这类人才,现在请了人来,还把人家放在副手位置上,引进的人才怎么能发挥作用?副手通常是做配合性、协调性工作的,一个外来的人怎么去协调企业内部的事情?

通常副职是被培养的对象,通过副职培养过渡到正职岗位,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老人放到新业务副职上去培养、造就?这样做才合情合理!新业务团队正确的搭班子原则是为外来的“狼”匹配内部的“狈”。

要点八:大胆使用兼职干部

如何在状态稳定的企业里开拓新业务,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在,顶尖商学院教授都在想什么》一书里讲到,一些管理学者、商学院教授都在研究世界级大企业开拓新业务时,它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模式。哪些企业的成功率高,哪些企业成功率低?

新业务通常会对老业务形成打击,当新业务与老业务形同左右手互搏时,由于新业务刚刚发育,往往很脆弱,容易被老业务当作对手干掉。此外,新业务本身也存在着市场小、资源薄、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学者们发现,在新业务里安插兼职的老业务负责人,这些老人能从老业务明里暗里为新业务输送资源,这种状态下,新业务更容易成长起来。

教科书上的管理学通常强调不同业务要切割清楚,而实际的情况是,新业务一定是需要寄生在老业务上,从老业务吸取能量和资源的。所以学者通过研究成功案例后给出的结论是:在新业务里设置若干兼职干部,同时让兼职干部在老业务里保持一定的地位,兼职干部的利益与新业务捆绑得更紧密,他们就会从老业务里把有用的资源往新业务输送。

对这种情况,企业应保持管理的灰度,不要限定的那么绝对化,应默许兼职干部的输血行为,老业务可能会因此受到一点损失,但相比于输血带给新业务的关键增量,从整体和长期来看,它对企业的业务拓展是有益的。总体利大于弊。

要点九:新业务需要老板的“偏心眼”

这跟父母养孩子是一样的,总是最小的孩子较受偏爱。大些的孩子们强壮了,年幼的孩子稚嫩弱小,家长难免有所偏爱。企业的新业务也是如此,如果老板不给予特别的呵护和支持,它是成长不起来的。对已经稳定下来的成熟业务,老板要用更超脱的态度对待之。

张小龙开始做微信的时候,在腾讯里的级别比较低,无法与马化腾直接对话。当微信迅猛发展开始崭露头角之时,据说当时很快就有了一个微信上的“午夜小组”,共三个成员——马化腾、张志东(腾讯联合创始人、CTO)和张小龙。这三个人干些什么?几乎每天晚上12点以后,他们在微信上讨论工作,为什么这么晚开始讨论?因为每天这时候,微信一天的用户数据都出来了。这三个人每天进行午夜的工作讨论,沟通微信的发展方向、资源的调配等。

在微信与米聊厮杀得白热化的阶段,腾讯做了一个决定:所有QQ用户可以直接把通讯录导入微信。对QQ这个老业务来讲,这个决定多么不公平啊!在很多企业,类似举措很难让老业务团队接受,这等于让老业务把多年积累的客户拱手送给新业务。同时,腾讯把QQ团队的一些技术大牛调到了微信团队,老业务对新业务做出了无条件地支持。

老业务在公司的地位已经根深叶茂,势力很大,如果老板不站在偏爱和大力支持新业务的立场上,如果马化腾不舍得拿出最大的核心资源扶持微信团队,微信怎么可能一下子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当我们了解了其中的道理,都会感叹:腾讯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的确是强悍的!

培育新业务时,不要在新业务和老板之间设置不必要的管理隔层。新业务领导人需要与老板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样的组织框架意味着公司能拿出资源全力支持新业务。老板要旗帜鲜明地大力支持新业务,在资源支持上对新业务团队要“偏心”(老业务如何赋能新业务,如何建立老业务补偿机制请见图2和图3)。

要点十:新业务要在“打中练、战中选、跑中调”

新业务团队是新事物,还没有被实践证明过,从起步的小业务做起,团队建设也是一个有待磨炼的过程。这是一个在打仗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要选人、调人,这项工作是高难度的,同时至关重要。新业务领导人如果不能胜任,企业决策层要及时止损,作出调整。不胜任的新业务领导要尽早换下。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能胜任的位置上,他在火上烤,企业也在火上烤。

新业务如果在足够的时间窗里未见成效,只有两个原因:要么业务的方向错了,要么人员配置错了。多数的情况不是业务方向的问题,而是团队无法胜任。有开拓能力的团队,即便开始预设的业务方向和模式有偏差,他们也能在不断地奔跑中去纠错,慢慢地自己把业务方向调过来。就像一个有技术的司机即便行驶在颠簸的山路上,也能灵活掌控,做到有惊无险。新业务起不来,人的因素更大。因此,新业务团队要不断调整,在调整中,团队才能真正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