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这里所讲的“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这对于我们来说,绝非只是可有可无的礼节形式,它对于维持传统文化的延续,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能够每年定时在这种庄重、肃穆的祭祀中,让自己的精神回归到祖先的血脉长河中,自然而然就能够获得超越个体的生命力量,在前路茫茫、后路茫茫的无尽天地间,就一点都不会感到孤独寂寞。
记得以前有部电影,是描述一个西藏喇嘛离开自己的寺庙,在俗世间经历了一番精神流浪以后,最终又回到寺庙的故事。电影在结束的时候,画外音里有句话,是他离开寺庙的时候,他的师父交代他的一个问题: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当他经历了那么多的世事沧桑、爱恨情仇之后,最终回到他曾经修行的寺庙,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回答:一滴水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才会永不干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的祭祀活动就仿佛是把一个个活着的孤独个体,放回到祖先血脉的大海之中。如果我们能够恢复传统文化的礼仪,尤其是祭祀之礼,对于现代人寻找的心灵归属,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代人越是与祖先的精神隔阂,心灵就越是有很强的归属需求。我们看最近的事,国家给清明节正式放假,结果呢?今年清明时节去给祖先扫墓的人就非常多,以致造成严重的交通拥挤,各地都有报道。
当然,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清明节也不必非要挤着去上坟,就在自己家里也完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留一间屋子简单布置一下,设一个供桌,上面摆放祖先的牌位、香炉,若信佛的人有佛堂,在佛菩萨的旁边就可以放上自己先人的牌位,每天烧烧香,祈祷祈祷,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灵都会有很好的帮助。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每天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和祖先的精神沟通一下,从而慰藉一下自己浮躁的心灵,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