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学不实践,华而不实

《弟子规•余力学文》是分叙的第七部分,主要是“德才兼备”的介绍。

在古人看来,“德才兼备”是德在先,德是最重要的。是在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行为规范后,如果有余力才去学文。现在我们的环境好像全变了,想学的、交流的都属于“才”的部分,真正对于“德”的学习和研究少之又少。

古人读书志在圣贤,受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现在人读书志在赚钱,学习各种如何赚钱的方法和工具。两者有了不小的差别,但不论怎么样,“学文”还是比什么都不学好些。

现在,各种书鱼龙混杂,一定要有智慧的眼睛去选择。要选择生命力久的,要选择圣贤书。设想一下,以前的经典为什么能够留存至今?这是经过多少代人的洗礼和沉淀才留下来的,怎能不是经典?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学习,无疑会拥有更多的“正能量”。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员工应该努力在拥有良好品德的基础上,再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看看李嘉诚的一分钟自我介绍,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是李嘉诚,12岁就开始做学徒,还不到15岁就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担子,再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教育。当时自己非常清楚,只有我努力工作和求取知识,才是我唯一的出路。我有一点钱我都去买书,记在脑子里面,才去再换另外一本。到我今天来讲,每一个晚上,在我睡觉之前,我还是一定得看书。知识并不决定你一生是否有财富增加,但是你的机会就更加多了,你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只学不实践,华而不实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原文解释】不身体力行上述所教的孝、悌、谨、信、爱、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又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

 

《弟子规》现逐步成为小学生的启蒙读物,很多人都背得很熟。这些内容是否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却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它需要一条条的去落实,会背诵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停留在文字上的是知识,落实到工作生活中的才是智慧。

有些人知识懂得很多,在和别人交流时,洋洋洒洒,大道理说一堆,但自己却没有落实。现在人动不动就说这智慧那智慧的,其实都属于知识的范畴。用净空法师的话说,“儒学、道学、佛学,这些是知识;学儒、学道、学佛,这些才是智慧。写到文章里、学术交流的,只是知识;而智慧是通过用心实践而得到的。

 

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非常善于谈论兵事,很少有人能理论过他,但他没有什么实际带兵经验,只是纸上谈兵。结果,在一次带军打仗中惨败,把自己性命都搭上了。没有人想成为赵括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学习到的知识,还要在工作、生活中去实践,积累经验。

 

在企业中,有些人浮于表面,在制定企业制度、规划企业发展时,往往是空中楼阁,很难落地,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力行”与“学文”的关系很像企业的销售部与市场部,销售部是执行部门,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拼搏,但容易只看眼前,忽视长远,急功近利而走偏;市场部主要是营销策划部门,想尽各种销量提升策略,但容易华而不实。企业里经常出现销售部抱怨市场部的策略脱离了市场,达不到实际效果。

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容易出现偏差,如果只懂得道理,而不去落实,是很难有说服力的。现在弘扬传统文化,为什么难以让别人接受?因为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台上讲的和台下做的都相违背,自己都不身体力行,如何能让别人信服呢?

我们睁眼闭眼看到的、想到的都是自身以外的世界,一直想去改变的,也是外部的人、事、物,却很少向内审视自己的内心。很多事情自己内心的转变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