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骤然紧张。
2016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4月12日主持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启动2016年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检查组兵分5路,深入湖北、内蒙古、天津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次执法检查是在食品安全法修订实施半年多的时候开展的,也是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施行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三次执法检查。委员长亲自担任组长并带队赴地方检查,四位副委员长担任副组长,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法实施情况的高度重视。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12批指导性案例。其中的第60号,内容为2012年东台工商局处罚金龙鱼橄榄原香食用调和油一案。该案例的裁判要点是:
1.食品经营者在食品标签、食品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含有一种或多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成分,应标示所强调配料、成分的添加量或含量,未标示的,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其实施行政处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所谓“强调”,是指通过名称、色差、字体、字号、图形、排列顺序、文字说明、同一内容反复出现或多个内容都指向同一事物等形式进行着重标识。所谓“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是指不同于一般配料的特殊配料,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作用,其市场价格、营养成分往往高于其他配料。
客观地说,最高人民法院第60号指导性案例是公正的。它既不允许调和油领域成为法外之地,以“行业通行做法”为护身符,不按《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标示所强调配料、成分的添加量或含量”,也没有严格到要求把每一种配料都标识出来的程度。
在这一指导性案例发布后,各地职业打假人对调和油的诉讼案件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各食用油厂家则迅速修改调和油产品的标签,明确标识产品所强调的配料的含量。例如,金龙鱼橄榄原香型食用调和油标识其产品含10%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调和油市场经历了这次极大力度的整顿和规范,关于调和油的诉讼案件也随之大幅下降。
关于职业打假人,有的确实是维护正义,出于公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不少变了味,专盯住一些无关产品内在质量的问题,如发现产品标注不规范,就在多地购买同一种产品,然后大额索赔,为个人牟利。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表示:“可以考虑在除购买食品、药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23
在这一形势下,业内普遍认为,调和油国家标准在2016年内必定会出台,而且很可能会按照最严格的标准,也就是鲁花调和油的企业标准,来“强制”而不是“推荐”执行。
调和油市场风声鹤唳,紧张万分。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出台,必定会导致中国调和油市场经历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大洗牌。
嗅觉灵敏的企业提前着手布局。在高端调和油领域,特别是配料只有两种的调和油产品,普遍都公布了产品配方。比如金龙鱼“添加10%特级初榨橄榄油”食用调和油,10%特级初榨橄榄油+90%葵花籽油。刀唛“葵花籽橄榄油”食用调和油,5%橄榄油+95%葵花籽油。多力“橄榄葵花”食用调和油,20%特级初榨橄榄油+80%葵花籽油。各品牌的产品品质差异,一目了然。但是,在中低端调和油领域,特别是由多种油料配成的调和油产品,公布配方的还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命名方式上的一些玄妙之处。假如调和油国标真的要求调和油产品只能按照配料中最大的一个油种进行冠名,那么上述三种橄榄+葵花的调和油都必须更名为“葵花籽调和油”,不得出现“橄榄”二字,橄榄调和油品类也从此成为历史。实际上,花生调和油、茶籽调和油等以高端食用油为主打卖点的调和油产品也将全军覆没。这就好比方便面一律只能叫作方便面,从此不再有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牛肉面了。
但为了避免这一风险,金龙鱼还是把原来的“橄榄原香型调和油”更名为“食用调和油”,另加上“添加10%特级初榨橄榄油”的产品卖点说明文字,从而规避调和油国标可能实施所带来的冲击。
连金龙鱼都开始改弦更张,这说明这次调和油国家标准终于要来真格的了。然而,2016年过去了,2017年又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发生,其中原因,不得而知。而调和油国标自2005年第一稿的问世,至今已过13年。
2017年12月,中粮也加入了公开调和油配方的阵营。福临门新上市的“营养家”食用调和油,高调公开配方比例:37%玉米油、35%菜籽油、13%稻米油、10%花生油、5%亚麻籽油。
卫计委行事向来慎重,已有先例。从2000年开始,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理事长王瑞元(兼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在各种粮油会议上呼吁企业禁用面粉增白剂。2007年初,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部委均以正式文件明确表态要禁用面粉增白剂。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香满园等品牌的面粉,自2008年起就从不添加面粉增白剂。但卫生部一直2011年2月才终于发文,要求自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等增白剂。
调和油国家标准,就像一次次错误的天气预报,原本说好的了狂风暴雨,结果却云开风寞,让食用油厂商们心里的石头始终无法落地。
然而,尽管调和油国家标准一直难产,但调和油的标识问题却以另一种方式终结了所有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