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政策”的概念比较宽泛,可指营销中制订的各种相关营销政策,如销售、返利、奖励、防窜政策等;也可指各种营销方案,如宣传推广、促销活动、产品上市、产品铺市等。制定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要适应市场、指导销售及促进销售,它是全面性、权威性、指导性、前瞻性、效益性的集合体。因此,政策是否合理、清楚、易行,就显得非常关键。但在实际中,政策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点:
(1)营销政策不合理。主要指政策本身有错误或存在很大的漏洞,执行难度过大。例如,深圳有家无知名度的高档服装品牌,它的销售政策就规定西北片区陕西省的年销售额要过亿,这明显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营销经理即使累死也完不成。
另外,有些营销政策的制定者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对市场了解不透,不是根据实际发展而是凭着经验和想象来制定政策,以致于出台一些“形而上学”的政策,直接导致销售政策的变形,执行效果肯定不佳。这是政策不合理的最主要原因。
(2)政策规划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政策由于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因此会对市场发展、产品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企业或产品在某个区域乃至全国市场中的命运。然而,有些决策者出于各种原因,如片面追求短期的个人业绩、职业素养较低、市场环境较恶劣、行业发展状况较复杂等,制定出来的政策更多体现的是典型的片面行为、短期行为和暂时行为,并没有考虑到一个品牌的长期良性发展,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虽能解决一些眼前问题,但它对产品有着长远的负面影响。
所以,有很多企业越来越强调政策规划的整体性和前瞻性,因为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发展市场;考虑政策的市场前瞻性有助于企业更有计划、更有目标地发展,尤其是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的最佳匹配,最终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地成长。
(3)营销政策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制定政策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人去执行,如果一个政策别人看不懂或理解不了,执行中肯定会有偏差,最终效果肯定达不到。因此,理解出现误差和执行中有偏差,就不能简单地归罪于理解人和执行者,还应有政策制定者。
那么,如何消除或减少理解的误差呢?首先,营销政策的说明要言简意赅,力争具体、清晰,如“请于某月某日前完成”就比“请尽快完成”要好得多;其次,应加强对政策的解释工作,如进行专门的培训、派发相关资料等,从而能起到一定的防偏、纠偏作用;再次,应健全沟通体系,如建立网站论坛,加强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有效性,减少信息的失真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