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从社会上、从家庭中、从学校里走入企业,并不是天生就具备某种禀赋,可以很快熟悉工作的规则和要求、成为一个职业化水准很高的人。他(她)需要有人指导、有人帮助、有人关怀,这是基层经理的职责。如果没有人能够承担起这个职责,企业大厦就如同地基打在沙滩上,稍有晃动就会土崩瓦解。此外,大量刚出校门的新世代工作者涌向工作岗位,他(她)们追求的东西和父辈不同,他们对工作的成就感和个性的表达要求更高,但社会化惰性99的因素并未消失。从而对基层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一般管理原则,必须让基层经理有相应的权力,这个权力集中体现在人事权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让基层经理拥有一线员工推荐、招聘、培训、工作安排和解雇的权力。
在许多企业中,基层经理只拥有其中的部分权力,人力资源部在招聘完成后,将新员工分配到相关部门,基层经理只有用人权和评价权,人事决策权并不在基层经理手中。以招聘为例,如果基层经理没有参与招聘计划的制定并最终拥有决定权,就会造成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离职率提高、满意度下降:
问题一:基层经理不能挑出他(她)们自己觉得适合的人。
“这不是我挑的人,是人力资源部那些人塞给我的”、“我更清楚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个岗位,但是招聘的时候我的员工却不让我去亲自挑选。”
问题二:新员工不能得到关于工作岗位的准确信息。
“人力资源部的人告诉我待遇和福利很好,但没和我说过现场是这个样子?!”、“我的领导怎么是这种风格,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问题三:基层经理的威信受到影响。
“我觉得你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我要去找人力资源部投诉你!”
按传统的观点,车间的班组长、事业单位中的科长、军队里班长、商超中的课长,虽然名义上是管理岗位,但似乎和更早的监工或者工头一样,是一线的监督者甚至是操作者(很多基层经理都是操作的高手),他们的工作和真正的管理工作不太一样。不过,德鲁克指出,“主管工作必须是真正的管理工作。”只有赋予基层经理以人事权并对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