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性产品创新是企业增量的重要驱动力
产品升级创新不是换一个包装就涨价,也不是产业链转移,从制造环节转移到设计、订单等上下游环节——这不是产业链升级,成了产业链转移。
产品升级性创新是产品自身在价值链环节的升级:从品质、品相、内容、材料到工艺,最后落地在顾客感知效用的升级。
升级性创新不是改变产品价值链的组合,而是对价值链各要素进行优化、升级,如食品的品质创新、包装创新、工艺创新。
汇源真鲜橙采用的无菌冷灌装技术,使橙汁的营养指标更好,汇源没有在这个工艺创新上进行鲜明的区隔,并聚焦资源进行消费者教育,而是采用了大明星(全智贤)的感性诉求路线,使有独特价值的产品变得与普通产品一样。
汇源不去凸显产品本身具备的先进性与差异性,却与一般产品拼营销噱头,虽然财大气粗,但钱花得不是地方。全智贤与梁咏琪、任贤齐等明星,代言费或有差异,对消费者其实都一样,聚焦这个代言人对于树立汇源真鲜橙的产品差异性毫无用处。
产品升级性创新,虽然不是绝对的技术创新,或者仅仅是比对手早一步采用,但企业放弃对这个“领先一小步”的产品优势聚焦传播,就很难获得产品升级性创新带来的利益,也无法化解升级带来的成本增加。
定位理论强调“更好”没有“唯一”更具价值,这个说法没错,但否定“更好”没有效果,未免偏颇。严格地说,绝对的独一无二的产品是极为少见的。企业很多时候只要比对手好一点点或者领先一步,消费者需要得到的正是对更好的承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诉求,是可以激发消费者的积极反应的。
汇源真鲜橙放弃了聚焦诉求无菌冷装这一升级技术优势,采用了没有产品实质内涵的明星代言策略,陷于同质化竞争的漩涡,逐渐败退市场。
白金酒对阵黄金酒的案例,说明产品升级性创新是具有市场杀伤力的。
2008年,在送礼市场里淘到真金的史玉柱团队,与五粮液合作推出新型保健酒——黄金酒。凭借各大媒体广告的“饱和轰炸”,全国人民不得不在脑白金、黄金搭档的恶俗之后,再次“被记住”这个新的送礼品种。
黄金酒的产品策略非常清晰,主打年节礼品酒市场,儿女送父辈,送健康,与脑白金等保健品诉求对象及方向一致,产品诉求清晰:送长辈,黄金酒。
黄金酒上市短短3个月,就实现了全国市场覆盖及终端上架,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即达7亿元,这在中国白酒营销史上,也是非常成功的新产品。
2009年,同是卖保健品起家的蔡芳新抓住机会,与茅台保健酒公司合作,借力茅台品牌,推出“白金酒”。白金酒的营销策略清晰而凶狠:小荷才露尖尖角,蜻蜓赶紧落上头。
白金酒从品牌、品质(香型)、诉求三个产品核心层面采取了 “全面压制”的策略:茅台VS五粮液,品牌压制;酱香型VS浓香型,香型压制;送礼升级,今年流行白金酒VS送长辈,黄金酒;广告里甚至还不忘加一句,送白金酒,有面子,消费者心智压制。
这些营销策略,处处反映了白金酒“升级”的产品核心诉求。白金酒的销量也在不到3年时间里,快速暴增到6亿元销售额。
白金酒的升级并不能消灭被升级的对象,这也是对标超越式产品策略的不利处:白金酒其实也是在为黄金酒打广告。
两个白酒行业外的营销人进入白酒细分市场——保健酒,短短3年,激活了低迷的保健酒市场,竹叶青、致中和等白酒企业加大对保健酒品类的投入力度。
就像百事可乐CEO评论美国市场的两乐大战一样,在市场竞争中,重要的不是谁打倒谁,而是要让竞争的过程“有趣味”。
中国营销的竞争特别是市场领导者之间的拉锯战,如果有这种从消费者、社会公众视角的竞争观,最终受益的不仅是消费者,也是充满智慧地参与竞争的品牌自身。
图2-4 黄金酒VS 白金酒
黄金酒与白金酒的竞争表明,市场对于“升级产品”并不像定位理论所说的那样不认同,更好与唯一一样有价值,升级性创新产品,是销量的重要驱动力。
升级性产品创新方法:顾客感知效用公式
产品创新升级的核心是顾客感知效用(顾客价值)的升级,而不是产品技术指标的升级。如果真正的技术升级不能转化为顾客可以感知的效用,那么这种升级也是明珠暗投,如汇源真鲜橙;如果营销资源聚焦并放大顾客感知效用,产品升级就可以实现借势上位,如茅台白金酒。
升级可以是竞争性的对标超越,也可以是产品的自我升级。宝洁旗下各品牌产品,就会频繁采用这种自我升级的手法,以实现在品牌唯一前提下的产品新鲜感。
宝洁几乎每年都会对海飞丝、飘柔等进行升级,其核心就是基于产品全价值链关键环节的升级,如瓶子的工业设计造型、平面设计风格变化、产品内容物的技术升级等,目的就是让产品时刻保持最耀眼的新鲜感,让产品在货架上始终处于最亮眼的地位。
产品全价值链是一个方法论模型,并不是要求企业每年都对全部价值链环节进行升级,这种升级是有策略、有重点、有序、渐进式的优化与升级。
顾客效用升级创新的营销公式:顾客价值(感知效用)创新=(顾客需求简化×需求急迫优先性×合理成本)-(技术完整性+不必要支付成本)。
这个公式的内涵是:以合理的成本满足最核心的需求,不追求产品的技术完整性,并坚决去除不必要及低频率需求造成的成本因素。
1.顾客需求简化×需要急迫优先性
升级必须是基于产品全价值链的洞察,最终找到一个最具顾客效用、顾客需求具有优先性且具有市场规模效应的产品价值点,将这个价值点从产品价值链中提炼出来,聚焦、简化、放大。
如家、锦江之星为代表的经济型连锁酒店产品,通过减少大堂面积、减少酒店附属设施、减少房间内部装饰、减少房间面积,这些减法的背后是经济型酒店对目标顾客效用的洞察:普通商旅客人需要的只是一个洁净安静的睡眠(一张舒适的大床)、随时随地的热水澡(个体旅馆欠缺的)、网络接入。经济型酒店通过顾客效用的减少,实现了新的酒店产品、创造了新的细分市场,甚至诞生了一个新的产业。
2.合理成本&不必要支付的成本
升级创新需要研发及费用的投入,这些都会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所以升级创新产品的管理者务必警惕,这种产品成本的增加必须是合理甚至应该是降低的。升级创新是基于原有产品的升级,消费者有非常清晰的对价比较对象(原产品),企业需要谨慎对待升级带来的成本增加。
如果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加大,如超过10%以上,这种产品升级将面临较大的风险:要么是产品原有消费者可能减少,要么是被对手的低价策略转换掉部分消费者,这两种情况都将使产品升级创新失去价值。
最具价值的产品升级创新是“性价比的升级”,即产品品质、性能提升,而产品价格反而降低。苹果崛起实际正是依赖于对这个简单的顾客效用原则的满足。
苹果(iMac、Macbook /Air)确实靠高定价建立了品牌,但那一时期的苹果是另类的,苹果=高科技,或者古怪的设计师喜欢的复杂操作系统,苹果电脑类产品(台式机、笔记本)虽然很酷,但价格也是相对较贵的。电脑产品为核心的苹果时代,叫好不叫座,企业规模没有放大。
图2-5 苹果的产品概念
真正令苹果如日中天的,是乔布斯升级创新的产品营销战略:从ipod、iphone 到“最后的终结者”——ipad,苹果走上了高性价比的产品规模化道路:迅速以高性价比实现产品普及化,再以快速的更新换代维持消费者的热情。从iphone到iphone4用了3年,从ipad到ipad2,包括从iphone4到iphone4s都只有一年。
苹果产品高性价比的升级创新战略得到消费者的热捧,苹果成为数码产品里的大众时尚之王。
苹果的成绩单已经成为神话:2011年8月12日,苹果市值超越美孚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苹果公司负债为零,现金储备超过美国财政部;苹果手机只占全球发货份额的54%,利润占全球手机产业的66%;ipad更加惊人,出货量占全球平板电脑的70%,从消费者角度看,几乎是一枝独秀。
3.技术完整性
技术完整性是一个“迷思”:无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完整性产品,会造成产品缺乏核心优点(即锐利的顾客感知效用),同时追求技术完整性会增加不必要的制造成本及时间成本。
IBM电脑是这种技术完整性的受害者。IBM作为电脑的发明者,以“大而全”著称,IBM的产品研发陷入技术完整性开发导向,在苹果、惠普、戴尔等轮番冲击下,IBM电脑的技术优势已经越来越不能转化成市场价值,IBM电脑的份额急剧下降。
到路易斯·郭士纳进入IBM,作出商业史上最惊人的“让大象跳舞”的巨舰调头,并出售IBM硬件部门,彻底改变了IBM的“工程师文化”,IBM成为新商业价值的创造者,如“智慧地球”商业解决方案,经奥巴马政府推荐成为全球性的国家级产业战略的创新性产品。
必须将技术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不能在产品上试图将所有新技术都用上去,这是技术导向或工程师导向的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而这个技术完整性迷思,将为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必须从顾客效用而不是技术完整性角度重新定义产品,顾客需要的是清晰锐利的产品效用,而不是一个宣称技术最好、最完整的产品——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这样的产品已经不可能存在。
需要提醒的是,技术并非仅指数码产品,任何产品都是有技术含量的,只是技术门槛的高低不同,却不是技术含量在产品中的价值有差异。
2008年,中粮收购中旺集团及其五谷道场,2009年中粮试图重新推出五谷道场。新五谷道场却在市场的等待中一拖再拖,最后中粮自己出来澄清是因为产品研发人员对配料、口感在进行反复试验、升级,希望做出一款真正的“好产品”。
这是一个不妙的信号,说明五谷道场的新经营者将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或者说落入“完美产品”,通常是“技术完整性”工程师文化作祟的迷魂阵。中粮系下的新五谷道场,最终也没有给市场带来新的惊喜,这个产品难以重回上市时“改天换日”的豪情气象。
升级式创新产品,是产品的自我升级或对标越位式升级,并不是使原有市场结构作根本改变。顾客感知的效用提高,是升级式创新产品成功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