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区域市场间的经济水平、竞争状况、消费习俗、销售壁垒等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各经销商的能力、人脉背景及其销售规模大小也有所不同等等,导致我们的促销政策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仁缘酒业的500ml产品一批出货价规定是240元/件,在一个进货赠量的促销活动中,考虑到甲地区是新开市场,且竞争壁垒较大,给当地商家的促销政策便是“一次进货50件赠5件”,优于邻近乙地区商家的“一次进货50件赠3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甲地区的货以不到230元/件的价格冲到了已具备一定销量规模的乙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仁缘酒业妄图构建的甲地区销售网络不但没有构筑起来,还扰乱了乙地区的市场秩序,从而导致了乙地区商家的失控和改嫁。
非常明显,当两个区域市场间出现促销政策差异的时候,而运输、损耗等成本又无法抵消跨区拿货的利润价差(当然,产品在路上就可能直接流向促销政策较小、市场基础较好的地区),窜货之类的通路促销问题就难免发生。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使以前差异化大、随意性大的通路促销政策合理化。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促销利益少预给多后给,以通过一些限制性措施对商家形成震慑效应,便于掌握更多主导权。
二、将明确的让利适当暗返化,将粗线条的实物让利、扣点返利细分化,而不是单凭进、销量,回款量等等给予商家额外利益。
三、销售规模概算化。
以仁缘酒业为例,它在制定甲地区的促销政策时,就应该对该地区消费市场的启动和培育、竞争难度、经销商的网络数量及质量、当阶段可消化的销量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大致的销售规模。
在商家超出正常销量规模进货时,就应该提高警惕,以为通路促销的毒副效应增加一道警戒线。
四、促销政策差异尽量平衡化。
还是以仁缘酒业为例,它如果充分考虑了从甲地区向乙地区冲货的运输、损耗等等成本,并将这些成本折算成乙地区接货之二三级商家所需承担的单件成本。在制定两地通路促销政策的时候,仁缘酒业要是能使它们间的利益差额尽量和这些成本相平衡的话,那它通路促销的成效可能就会好得多。
除了以上所述种种之外,另外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比如在一些企业,由于前期市场运做不畅、销售遇阻,就会变得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在通路促销政策上只为出货,根本就不考虑自己对市场、对商家的控制能力。
如某食品企业,为了解决前期市场开发慢、销售回款少,以及消化仓库里的库存,就抛弃了自己“先做好大本营样板市场,再向省外市场延伸”的战略步骤,急于发展外地经销商。只要经销商能现款进货,就给地区经销权,但是自己又没有资金和相关资源做到必须的市场支持,因此就将广告、促销、进场费分担……等相关费用折算成进货额的25%,以产品形式直接补贴给经销商,也就是说经销商花100块钱进货,能得到125块钱的产品,相当于出厂价上再打8折。
这似乎是个双赢的方案,经销商得到了厂家等值的市场支持,还不用担心支持、费用不到位不兑现,以及今后冲抵上的麻烦;厂家也解决了资金紧张、资源不足的问题,用产品直接搞定,其他方面什么都不用管,何乐而不为?
但是,我们不妨试想:当自己把给经销商的支持几乎全部都给了,我们拿什么来约束经销商?如果经销商只打算赚年底的返点,平进平出,左手刚进完货,右手就以进价甚至是更低的价格抛出,砸价、窜货的问题岂不是更易滋生?
一个缺乏利益保障和市场秩序的产品,其他的经销商会接手吗?
为了一会儿的快感,就毁掉长久的幸福。这样的企业在营销上往往都是无法获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