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我国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大体可归为四大类20项。为使核算范围明确,每一项质量成本项目都应有明确的定义、范围和所包含的内容。现将推荐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分述如下:
(一)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防止故障等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多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6项:
1.质量工作费
企业为了保证和控制产品质量,防止质量故障,开展质量管理所发生的办公费,宣传、收集情报费用,编制质量管理手册,制定质量计划及质量标准,开展QC小组,进行工序能力研究,开展质量管理达标、升级、组织质量信得过及质量审核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
2.质量培训费
为达到质量要求,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对有关人员进行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检测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的培训费用。
3.质量奖励费
为改进和保证产品质量而支付的各种奖金,如QC小组成果奖、产品升级创优奖、质量管理的劳动竞赛奖及有关质量的合理化建议奖等。
4.品评审费
指新产品设计、研制阶段对设计方案评价、试制产品的质量评审所发生的费用。
5.质量改进措施费
包括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改进产品设计,调整工艺,开展工序控制,进行技术改进的措施费用。
6.质量管理专职人员工资及附加费
指质量管理科室和车间从事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有附加费(包括职工福利及工会经费)。
(二)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指对产品和形成产品的原材料及半成品进行检测,以评价其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需要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4项:
1.检验试验费
指对进厂的材料,外购、外协件、配套件、工量具,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在制品及成品,按质量标准进行检测、试验及设备的维修、校正所发生的费用。
2.工资及附加费
指专职检验人员的工资及附加费(包括职工福利及工会经费)。
3.检验试验办公费
指为检验材料、零部件、成品所发生的办公费用、参考资料等费用。
4.检验测试设备及房屋折旧费用
指质量检测设备、仪器及质量检测用房屋的折旧费用,还包括其大修理费用。
(三)内部损失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前因未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5项:
1.废品损失
无法修复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的在制品、半成品及成品报废而造成的净损失。
2.返修损失
指对不合格成品、半成品及在制品进行返修所耗用的材料、人工费等。
3.停工损失
指由于质量事故引起的停工损失。
4.事故分析处理费
指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所发生的直接损失费用。例如:判定不合格品能否使用所进行的处理工作而发生的费用,或由于抽样检查不合格品进行筛选的费用。
5.产品降级损失
指产品因外表或局部的质量问题,达不到质量标准,又不影响主要性能而降价处理的损失。
(四)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而导致的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5项:
1.索赔费用
指根据合同规定,在产品出厂后由于质量缺陷而赔偿给用户的费用。
2.退货损失
指产品出厂后,由于质量缺陷造成用户退货、换货而支付的损失费用。
3.保修费
指根据合同规定或在保修期间为用户损失修理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4.诉讼费
指用户认为产品质量低劣,要求赔偿,提出申诉,企业为处理申诉所支付的费用。
5.产品降价损失
指产品出厂后,因为低于规定的质量标准而进行降价处理所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