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如何一开篇就吸引受众

公文是给人看的,讲话是给人听的,一篇文章、一番讲话是否成功,在于能否一开头就吸引受众,让人愿意看、愿意听。

我曾从事过几年演讲理论研究,体会到写作与演讲有相通之处,文章的开头,直接影响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印象。正如高尔基所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如何一开篇就吸引读者、抓住听众,这里介绍一些方法,供读者参考。

1.融景应景

在特定的环境中,身处其中的人有着独特的感受,如果文章一开头,就能融景、应景,就能迅速拉近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同频共振。

比如某领导在海南全球推介活动上的致辞中这样开场:

蓝色是大海的颜色,来到蓝厅,仿佛感到大海联通世界的气息,与大家欢聚一堂、倍感亲切。

在这段开场中,将会场蓝厅之“蓝”、大海颜色之“蓝”和海南地理位置之“南”关联起来,十分应景,让人想到茫茫无边、联通世界的大海,引起听众的共鸣。

2.促膝谈心

看一篇文章,或听别人讲话,如果是趾高气扬地说教,你愿意听吗?因此,以交心谈心的口吻和语气与之交流,是一开头就抓住受众的有效策略之一。

例如某领导在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后,到市人大机关调研的讲话,是这样的开场的:

昨天,我当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光荣的职务,既是省委的信任,也是全体代表对我的信任。今天到人大来调研,实际上是职责所在,是来履职的。一方面跟大家见个面,跟大家同在一个单位,也算是同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和大家开个座谈会,对当前一些工作进行研究,听听大家的意见。

这位领导的讲话,亲切、谦逊、低调、平实,“拉家常”式的娓娓道来、如沐春风,让人愿意听、听得进。

3. 明旨解题

这种方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表明目的、阐明意图,通常用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中,一开场就让人高度重视、全神贯注。

例如某领导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中,是这样开场的:

去年11月,全国、全省拉开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大幕。一年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战果。这次会议召开的时机十分关键,正处于年内收官、谋划明年的重要节点。此时召开推进会议,目的就是落实最新指示精神,保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良好势头,再拧螺丝、再加劲儿,掀起新一轮扫黑除恶强大攻势。下面,我提几个方面的要求。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一项重大而严肃的工作,在这个场合的讲话,必须一开头就直奔主题、抓住听众,让在场的听众精神高度集中,这样的讲话才有力量,才能入脑入心,最终达到动员部署的良好效果。

4.叙事抒情

在对普通工作人员、基层一线人员、灾区群众、困难职工、下岗工人等群体的走访慰问活动中,通过亲切、诚挚的话语来叙事、抒情,最能引起情感共鸣,温暖人心,吸引受众。

例如我在县里工作时,有一年春节前夕,县委书记到县委办公室走访慰问。他开场是这样说的:

十多年前,我和你们一样,也在“两办”工作过,我体会到,县委办工作强度大、要求高,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你们舍小家为大家,工作投入、精神状态都很好,值得肯定和表扬,向你们表示感谢和问候!

在这里,县委书记从自身与大家同样的工作经历说起,发自内心地对大家的工作境况给予理解和认同,使大家迅速地受到情感的感染,这样的话大家自然乐意听。

5.道具展示

所谓道具展示,即在一些演讲、致辞、讲话和互动交流中,通过展示图片、声音、实物等形式,给观众一个感性直观的印象,然后借助具体的物体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个故事可能大家看过,是这样的:

有一位教授,第一堂课,他走进教室后,并没有急着打开课本,而是从口袋中摸出一张崭新的20美金钞票,他问学生:“同学们,这张20美金的钞票,你们谁要?”

话音刚落,只见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我要!”教授见状,随后又将这张崭新的钞票握在手中,用力地揉皱它,再问:“现在这张钞票,你们谁要?”课堂上开始有了交头接耳的声音,最后全班同学还是都举了手,说要。

教授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接下来,他的动作更大,更不可思议,他把刚才揉皱的钞票扔到地板上,用脚拼命地踩踏,随后拿起来,继续问道:“现在这张钞票,你们还有谁要?”

这次,学生们议论纷纷,就是没有人举手。教授提高了声音,再一次问道:“这张钞票,你们谁要?”现场突然安静下来,接着,陆续有人举手,随后全班都举了手。

此时,教授看了看学生们的反应,说道:“这就是我要教给你们的第一个知识点,同样的一张钞票,虽然它的外面发生了变化,但本质没有变,价值没有变!你们也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也有跌宕起伏,但请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不会失去自己的价值!”

关于如何一开篇就吸引受众,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朋友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灵活运用,从公文写作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