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卦。“井,德之地也”,一般对井卦的卦象、卦德了解不多的人,就会觉得有一点奇怪,为什么德业之地,也就是德业生长的地方、德业实现的地方,是在“井”上面体现出来?我们来看一下井卦的卦辞,到底为什么“井”是德之地?
井卦的卦辞是:“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井卦的断辞是一个“凶”,但是,这里之所以说“德之地”,它体现的是卦辞前面几句的内义。
首先“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古代人们聚集到一个地方,水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靠在江河边上,这个聚集地的水源便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是在北方干旱之地,有一口井那就太重要了。所以在中国文化里面,“乡井”这个词有着很丰富的情感内涵。一个乡村,一个人群聚居之地,肯定要有一口井。这里说“改邑不改井”,就是说这个地方的名字、地名、村名可以更改,比如北京,以前也叫过北平、大都、幽州、燕京等名字。时代不同了,乡邑的名字你想改就改呗,没有关系,但是“改邑不改井”,水井的位置是不可能改的,水源是相对固定的,你改了井那就没有水吃了。“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在这个乡井之地,大家没有什么得失,来来去去的人都是为了汲取井水。
后面一句“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汔,就是干涸,如果这个井水干涸了,你还没有继续去挖井,还把装水的瓶子打破了,当然就很不妙。
“井,德之地也”,比喻人的德行要如井一般深邃,同时还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出来。井为“德之地”,就是因为井水能够养人,我们的精神之地,如果随时有活泼的甘露滋润,就能够涵养我们的德行。
井卦的大象辞说:“君子以劳民劝相。”就是要让老百姓劳动起来,互相鼓励。大家要一齐动手,把水源保护好、把井挖好,不然没有水吃了,大家就只有背井离乡,到处去逃荒。我们在德业修养上面也是一样,也要有“改邑不改井”的稳定性,也要像打井一样打出活水来。井水能够养民,德业则能够养心,所以仁人君子都要“劳民劝相”,鼓励大家好好保护自己的这个“德之地”。
“巽,德之制也”,巽卦体现的是德行的制度,或者说是德行的规范。制度本身就是拿来规范人的,德行要制度化,当然就是要限制、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为什么巽卦体现了我们德业修养上的秩序、制度呢?
巽卦。巽为风,为木,为入,有顺风而入的意思,体现出一种顺入之理;它能够通过像风一样地透进来,透进事物的机理里面去。君子修德,一定要随顺入理,顺风而入就很好办,很容易完成。如果悖离时势,悖离礼法,所谓逆风而行、顶风作案,那就麻烦多多。
我们看巽卦的大象辞说:“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我们做事随风、顺势而为,自然就会一帆风顺;如果逆水行船,就很难把事办成。“君子以申命行事”,这里的君子能够申命,当然是指大权在握的“大人君子”,他要发布命令,推行政令,推广德行,一定是要顺风而行、顺时势而行。我们立身处世,也要随顺自己的时节因缘,在自己的因缘范围之内,该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我们学《易经》,反复跟大家说要体会这个“位”。我们的“位”在哪里?我们屁股坐在哪个位置上,就要把哪个位置上的事情做好。这也叫屁股决定头脑。
巽卦所体现的,正是随顺时节因缘做事情的原则。佛教里面经常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我们在世间能够随顺自己的缘份做事情,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完,欠债还债、欠钱还钱,随顺时节因缘把这些世间业债了掉,你自然就成为一个空空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