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一:无为而治
某企业刚刚重金引入了国外同行的先进产品,包括全套的设计图纸和制造过程。消化吸收工作并不顺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人家原来的设计思路摸不透,因此也不敢做大幅度的调整和再设计。就在这个阶段,该企业寻求研发管理咨询方的帮助,目的是提高产品研发的质量和进度。
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在该企业研发体系中,当前的短板在哪里?显然是“团队技能”和“技术积累”这两个要素:既缺乏合格的产品设计专家,又缺乏充分的技术储备,因此目前只能对引进技术“囫囵吞枣”。规范管理体系将不会产生作用,甚至由于精力分散而适得其反。
咨询师应该如何应对?明智的解决方案就是“无为而治”:并非是无所事事,而是因势利导,不做错误干扰。技术积累和培养专家需要一个艰苦过程,可以通过积极的手段去加速,但是不可能跨越这个过程。
但是,企业管理者却希望求助于管理改进,咨询师如果仅仅回答“耐心等待”,将会被打上“水平低、能力弱”的标签,这显然不是合适的方法。
怎么办呢?
1502年,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来到佛罗伦萨 ,他要用一块别人认为无法使用的石头雕出手持弹弓的大卫形象。几天后,米开朗琪罗的赞助人索德里尼来到工作室。他站在雕像的下方说:“米开朗琪罗,你的这件作品很了不起,不过它有一点儿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
米开朗琪罗于是随手从地上抓起凿子和一小把大理石砂,顺着梯子爬到雕像的头部,在雕像鼻子的部位开始轻轻敲打。表面上,他是在修饰;事实上,他没有改动鼻子的任何地方。几分钟后,他问:“现在怎么样?”索德里尼回答:“现在最完美了。”
米开朗琪罗实际上什么都没做,不过“表面文章”,却令双方都有面子,满足了赞助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咨询师可以借鉴一下米开朗琪罗的做法:以不影响技术积累的过程和资源投入为前提,对该企业“实施”轻量化的研发体系改进。假以时日,将会看到研发体系改进工作的“效果”。
尽管这个无为而治式解决方案没有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但却是当前情况下最明智的的措施。
◎ 案例二:平衡研发和运营之间的矛盾
某公司主要业务是提供互联网教育的解决方案。产品的需求和交付周期主要由运营部门提出。随着行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软件开发团队需要以更快的节奏推出新的版本。
面对交付压力,开发团队应对为加班加点;但运营部门仍然指责开发团队提交版本周期太长,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为了表明自己工作已经满负荷,开发团队展示了超长的加班记录,却被运营部门奚落为“能力太差”。开发团队在双重压力面前感觉异常沮丧,外包人员萌生退意。
如何解决这种尴尬局面,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引入CMMI的管理模式或敏捷开发的方法,是否可以达到改进目标?
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了解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入手,而不是先入为主地选择和套用选择某种成熟的管理模式。尽管公司的管理体系被不同层次的干系人所诟病,甚至研发人员也认为其中问题多多。但是,当咨询师深入理解后发现,若从一个对业务目标和成本控制负责的管理者角度去考虑,目前的管理方式是比较合理的,而其他管理体系的导入将会引起效率下降和资源短缺。
在解决该公司问题时,首先需要弄清楚:开发团队和运营部门对于“产品交付的质量与周期”看法各异的原因。该公司的度量指标仅有“工时”,这显然无法客观衡量开发团队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因此,改进者需要制定一套简单实用、为双方所接受的度量体系,以衡量该公司目前的基础研发能力。如图3-8所示。
图3-8度量体系
在实际咨询工作中,咨询师设计了名为“功能点”的度量指标,用于标识运营部门提出的每条需求的规模。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以往各版本的开发情况,统计出开发团队的工作效率。这样就有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评价方法和能力基准。基于此经验数据,运营与开发团队在进行版本规划时,综合考虑了需求的优先级别、功能点规模、研发资源和交付周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各执一词、相互埋怨的矛盾。同时,这种基于实际工作量,而不是工时的度量方法,也解决了外包团队报酬计算的难题。
接下来,咨询师面对的挑战就是寻求提升开发效率的手段。
该公司的软件开发是基于一个稳定的基础平台而定制的。尽管需求实现的工作量很大,但每个需求相互独立,并不存在技术难度,开发过程就是简单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验证-发布上线”。审视项目执行的过程,尽管有不规范、执行不到位之处,总体上看并不存在重大缺陷,交付质量也是合格的。
再来审视运营部门,是否存在缺乏需求优先级分析、对产品急功近利的问题?运营部门需要对产品的市场地位和客户满意度负责。从行业竞争和竞品分析来看,运营部门并不存在盲目扩大需求范围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做出判断:该公司主要矛盾的根源在于研发资源配置无法满足业务需要。可以说,该公司的管理制度基本与产品开发特征相适应,此时过分强调管理体系的规范化,结果恐怕会适得其反。打个比方,围棋对弈已经进入中盘,在一个角上,双方扭做一团、展开激烈搏杀,此时没有人会顾及行棋是否优雅,毕竟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开发项目也是如此,周期紧张、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项目团队只会做那些必须要做的工作。
针对该公司现状,按照业务发展需求,尽快评估和增加研发资源,应该是缓解矛盾的首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