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技术冲击了营销环境,而且其破坏性主要体现在订单链上,那么,从专业上来说,就是一个小系统被另外一个新元素打破了平衡,系统需要重新取值,需要扩大范围,把这个闯进来的新元素纳入进来设计一个更大的系统。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新技术?如何利用新技术改造订单链的总体框架?
第一次技术红利
新技术为什么能带来变革?为什么能影响消费者?因为新技术往往有两大绝活:效率提升和炫酷体验。前者会降低成本,对产业起到破坏性创新的作用,后者对消费者具有致命吸引力。这两点都会给企业带来同样的效果:获取技术红利。
聚划算不上是特别新的技术,猪肉更是千百年的老产品。在猪肉生意嫁接“聚划算”之前,谈起猪肉产业,营销人士莫不是分析出结论:“产业分散度高”、“难以做出利润”。然而一旦利用好新技术,所有的“专家结论”立刻、马上被颠覆。
2013年,遂昌县政府牵头组织了3000家农户养的土猪肉上聚划算,面向江浙沪地区开卖。当天,仅仅开团10分钟,土猪肉就卖出去了500公斤,整个活动中一共卖了三千多头猪。这次聚划算团购价为市场价的7折,并享受顺丰包邮优惠。订单以1.5公斤为单位,例如1.5公斤前后腿肉是69元,里脊与里脊骨组合为99元,蹄髈和蹄髈圈组合是79元。这次团购土猪肉没有现货,而是根据下单情况定量屠宰,从活动开始当日屠宰、当日切割包装、当日发货。
于是乎,原本需要低价供给猪肉贩子,然后倒卖到省级农贸市场,再从农贸市场分销到各个“刀手”的摊位的产品就直接从农户卖到了消费者手中,而且,价格不菲。整个产业的效率被直线拉升,其中的巨大利润,自然流入了该县相关人员腰包。这就是利用新技术“效率提升”的案例,生产者收获了大大的“技术红利”。
当微信“扫一扫”功能刚刚推出时,对一家本地的小型餐饮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呢?带来了一次和世界级企业拉平距离的机会!山东一家地级市的餐饮企业,在当地只有5家店面,他们第一时间推出了二维码,只要消费者在落座后,扫一扫桌面上的二维码,就立刻成为会员,当场可以获取当月新菜的五折优惠,而且可以在手机上看到这款新菜式的详尽的介绍,包括各类原材料的产地,等级,厨师的介绍,特殊的工艺等等……
一个月后,麦当劳在当地推出了类似的活动时,消费者对比两家企业,非常自然的在心中,把这家原本“土、肥、圆”形象的餐饮企业拉高到了一个“潮范”的地位。这就是利用新技术“炫酷体验”的案例,企业同样收获了巨大的技术红利。
技术不分国界,这是美国人说的,虽然他们老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忽悠我们,这次我们可以听听他们的。稍稍改动一下:技术不分产业,谁说酷炫的技术只能给移动互联的企业玩?传统企业,一旦合理利用,照样收获“技术红利”。
第二次技术红利
“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可以是对新技术层出不穷现象的一个描叙。互联网企业、移动互联企业、物联网企业,这帮家伙们有的有真材实料,有的与传统企业一样,喜欢造概念,搞出新却用处不大的玩意。
2013年,多少红极一时的软件横空出世,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以“不用我你就out了”的姿态回来的?其中,又有多少到了年末就没什么人用了的?我今年就装了很多潮软件:陌陌、zaker……结果到了年底就再也没用过。
对于企业来说,往往存在一个现实问题,当面对众多新技术时,不一定能恰好迅速抓住其中的“真命天子”,如同上面那个山东餐饮企业一样,收获第一次技术红利。然而,如今的技术,似乎好奇红利时间特别短,等一个新技术走红的时候,跟风运用又没有什么大的回报。有多少个企业花费金钱推出“微博营销”,因为没有赶上好时代,成为了一个“鸡肋”?
面对一个个的互联网精英来推销“跟得上时代的”新技术运用方案时,企业总是犹豫:会不会是又一个虚有其表的大V?我没收获期望的收益,但是他倒是迅速致富了?
在本书中,首次公布我们的一个“大杀器”,一个独创性的智业成果——运用技术收获第2次红利。
错过了第一次技术红利的窗口时间,没关系,你只要分拆你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次级要素,把“新技术”运用到次级要素中去,就可以收获第二次的技术红利,而且,这种技术红利具有内生性,更为打动人心。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跟我吐槽,说他用的收费的炒股软件居然没有新浪推出的免费的自选股功能好用,我很奇怪,自选股页面怎么可能比得上强大的专业软件?我去看看新浪的自选股页面,依然没有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后来再一次碰到他,仔细问过,才知道,新浪在自己的自选股页面上加入了一个非常小的改动——加入了一个关注度指标,当你把一只股票加入到自己的自选股中时,那个关注度就会上升一位,对于我的朋友来说,这个数字的变动非常有帮助,可以辅助他判定买卖点——关注度直线上升,走势会更暴力一些,他可以持有得更长,更安心。
那么,这个技术很新吗?不是,无非是运用了社交功能,一个很“老”的技术,但是为什么这么有效呢,因为新浪把这项技术运用得很“深”,契合度很高,这才像是一个有内涵的企业搞出来的东西,而且对于顾客来说“谁用谁知道”。
这就是一个收获第二次技术红利的案例。利用技术,重置订单链的原则:收获第2次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