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乾卦九六爻辞曰: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2009年是赵本山展露其商业财富最多的一年:
继2009年春晚小沈阳一炮而红之后,刘老根大舞台2008年年收入1.5亿成为热议焦点,小沈阳的全国巡演等,将本山娱乐帝国吸金术路线图展现无遗:利用央视春晚捧红演员,央视一套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巡演等形成收入来源,赵本山的央视特权隐然成为“不能说得太细”的资本积累“类原罪”事儿。
4月赵本山60万元去长江商学院CEO班进修被认为是长江商学院的炒作与降低学术价值的举措;
5月,刘老根大舞台开进北京前门,进京赶考获得成功;
9月,赵本山突然生病,春晚借机炒作赵本山是否能上春晚,提前预热;
12月,媒体报道赵本山耗资2亿购置私人客机;
12月,《三枪拍案惊奇》上映,赵家班二人转演员在这部骂声最多、赚钱最多的“谋财不谋艺”的电影里集体亮相,显示了娱乐圈两大强势人物的联合;
2010年1月,媒体报道,赵本山以13亿在海南圈地开发综合娱乐项目;
至2010年2月13日,小沈阳2009年巡演收入号称过1亿元,炒作师徒关系绯闻及赵本山是否让小沈阳上春晚达到高潮。
在2009年上述一系列围绕赵本山的一个个热点新闻里,赵本山已经与很多刺激当下不同利益群体神经的关键词建立了联系:家长作风、 霸道、暴富、权力、挥霍(奢侈消费)、圈地、淘金、话语权垄断等。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赵本山的春晚小品《捐助》亮相,迎接赵本山的自然是“凶多吉少”的命运。
更何况《捐助》这个小品出现了一大堆“硬伤”:说众口难调就轻看了这一次的现象。实际上,《捐助》即使不是赵本山的“黑天鹅”,也反映出赵本山团队作品在把握社会价值及审美趣味方面面临着的困境。
《捐助》:故事原型很积极,小品演绎很糟烂
赵本山及春晚导演组还是保持了“政治正确性”的。《捐助》故事原型很积极,如赵本山所言是这些年小品里难得的一个正面的故事。
《捐助》取自真实的故事:两个农村老亲家,共同积攒了3万元,存在一个银行账户里。赵本山在去银行准备取钱给王小利相亲找老伴,结果在银行门口碰到一个为单身母亲孩子捐款上大学的活动,赵本山准备捐3000元,结果不小心将30000元都捐了出去,自己还不知道。媒体记者追到家采访才知道出错了,但赵本山坚持将错就错,自己借钱还王小利的15000元。故事最后,王小利向被捐助人说明30000元是错捐,想要回12000元,赵本山愤而宣称不与王小利处下去——故事到这里是非常感人的,反映了中国基层农民的优秀品质——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穷不失信等。
如此好的一个故事原型,怎么会招来骂声一片呢?而且看网友对小品的不满,其实都是点到了这个小品(而不是故事)的硬伤:
硬伤1:植入广告太多:如果说植入搜狐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植入国窖1573就太生硬。不仅如此,积攒一辈子才3万元的农民,能够流利清楚的报出“国窖1573”的品牌名称,就像天天在喝一样。试问,有哪里的农村将国窖1573作为礼品,难怪被营销界人士嘲笑为要将国窖变成寡妇酒。
硬伤2:被捐助的单身母亲表现过火:又下跪磕头又要以身相许,拉住赵本山手就不放等。即使在激动状态下确实会出现这样的生活场景,也不能说明这种艺术表现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孙立荣在《捐款》里表现不是生活的真实,更像是拜谢赵本山师傅带徒弟上春晚露脸的真实的感恩之情。
硬伤3:被阉割的小沈阳:不管是不是在最后一刻将小沈阳带进《捐款》,赵本山在小沈阳问题上的表现并不光彩。先是放言“谁翘尾巴就收拾谁”,接着是宣称小沈阳是仗着赵本山才火起来,言下之意,赵本山带谁上春晚谁就火。所以,《捐款》里的小沈阳讲着标准普通话,与赵本山一起去捧王小利——但王小利真的能火起来吗?或者能像小沈阳一样受到欢迎吗?或者如赵本山自己说的,指谁火谁就火吗?——赵本山可以把春晚当做刘老根大舞台,但全国观众却不是春晚导演,也不是广告赞助商那么听话。
硬伤4:变味的情节:故事原型里的赵本山是一个非常有戏剧效果的角色,发生在这个角色上的冲突、误会、情感才是这样故事打动人的核心。赵本山却宣称自己要退后,推王小利出位,而王小利这个角色在故事里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或负面)形象,恰恰反映的是人性萎缩、小气的一面,这样的角色定位怎么能感染观众呢?即使与小沈阳那段“人生与钱”的议论比,其思想境界也是相差甚远的。
硬伤5:《捐款》植入广告赵本山自己获得收入:如果国窖的植入可以推给春晚导演组,那么赵本山自己带着搜狐等广告进入小品,就只能是利益加圈子效用。这种利用公共平台赚自己利益的行为如果不反对,那么以后春晚的歌手、舞蹈演员是否都可以将衣服、手表等品牌“展览”给观众了?如果别人不可以有,赵本山就为什么可以有?不正是被评论指出的赵本山的“春晚霸权”吗?
硬伤6:春晚赵本山小品变味成赵家班二人转:赵本山成名依靠的是他自己吗?那些在过去历届春晚与赵本山搭档的优秀演员宋丹丹、高秀敏、范伟等。他们的小品哪一个不是经典?全国观众关于赵本山小品王的美好记忆里,有多少是这些演员的贡献?而现在的《捐助》已经变成清一色的赵家班,赵本山春晚小品要变成二人转段子?这难道不是赵本山小品真正、也是最重要的硬伤吗?
一个真实的好故事,在商业利益、盲目自大、近亲繁殖等一系列创作毒药的驱使下,蜕变为一盘霉变的剩菜,并不奇怪。如果赵本山及其创作团队不能冷静面对这些硬伤反映的问题,真的会让20年英名毁于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