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在Y企业内推广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倡导充分遵循不同人才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对象,分类制定具体方案,提升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还是任务要求、工作措施,都要贴近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人才学起来、做起来,都学有所获。同时,善于充分调动人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单向发力、简单灌输等做法。活动不做硬性规定、不列硬性指标。
同时,对各分公司、子公司、产品线,明确经营责任主体,让每个经营主体承担起其相应的经营责任,不同经营主体的考核指标与指标标准有针对性、差异化,充分考虑其特性,建立起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其经营积极性与责任感。
很多集团性企业都是以管控为目的与导向,导致下属分公司或子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集团性企业要逐步由管控为导向逐步转为以指导为导向。
集团企业一般会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但过于刚性,导致各种政策制度很脆弱。因此,分类化甚至个性化管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企业强化分类指导,可以提高经营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分类指导,代表着充分尊重和考虑不同组织、人群的特点、工作规律和行业分布,分领域、分层次指导推动分公司、子公司工作的开展,突出分领域的工作指导。
集团化企业按照精准科学的要求,区分不同类型组织的特点,分别研究制定各领域、战线的具体实施方案,尊重职业差异,突出行业特色、基层组织的作用,进行点对点式的指导,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特色鲜明的活动载体,树立本单位典型、讲好本单位故事、确立本单位目标,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吸引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活动。
分类指导有利于差异化发展,这些区域性特征要求的目标、任务、策略、评估不能搞“一刀切”,而需要差异化发展、分类指导,强化示范特色。不同群体的成长环境、专业背景、性格禀赋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开展活动需要充分尊重知识工作者群体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活动具体形式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大水漫灌”。
作为管理层,有一个经验很重要,就是周期性、不同类型与规模组织的管理经验。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经历不同类型、规模企业的不同阶段的经验,比如创立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就是周期,类型是指企业性质(如民营、国企还是外企),企业规模就是企业大小,比如50人以下、100人以上、500人以上、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上……不同企业性质、规模、周期,都会适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