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在《中庸》的作者子思看来,理想的人文制度是来自圣人君子的智慧,只有体现了中庸之道,才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持久地延续下去。这样的文化、制度形成了,必然会经得起全面的考验,而且这种考验,涵盖了从个体到群体、从社会人伦到自然规律、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君子之道,本诸身”,就是从我们的修身开始。再伟大、再了不起的文化制度,如果不是从这个根本上做起,那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大学》里面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这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中的第一部,“修身”就是这一套学问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内容。《大学》讲的“修身为本”,就是《中庸》这里的“本诸身”,都是“本”啊!儒家从内圣到外王的全部学问,都是从修身这个根本上开始的。
“君子之道,本诸身”,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即这一套君子之道,是来源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我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都是从我们自身开始的,从我们最亲切之处出发的。
记得在讲《中庸》第一章的时候就给大家说过:什么是中?这个世界无穷无尽,中在哪里?用物理学来解释,这个宇宙没有中心,根本找不到一个中心,可就是因为找不到一个中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宇宙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心。其实,把这个放在我们精神中来体会是非常清晰的。我们看待世界,要在世界上立身处世,这个立足点是哪里?一定是立足于自己嘛!我看到的这个世界是我的世界,不会是他人的世界,因为,只有我才是主体,我不可能借他人的眼睛来看世界。每一个人看到的都只是他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主体,如果没有了这个主体,世界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我们立足的这个点,就是中。
如果是从空间而言,比如在这个屋子里面,对角线一拉,就可以找到这个空间的中心,但是,这个中心纯粹是有限空间里的物理中心。如果从人的精神角度出发,我在这里讲课,对我而言,这里就是以我为立足点,我就是中。而大家在听课的时候,也是以自己为中心,因为是你在听这个老师讲。这个老师讲得好不好?讲得对不对?什么地方值得商榷?什么地方有所启发?你听课时脑袋里一定会有这样的自主反应。为什么?因为你听课也是以你自己为中心嘛。所以,《中庸》的这个“中”在哪里?就在每一个人的身心上。那么,君子之道的这一套东西,如果没有从这里、没有从每一个人的精神作为出发点的话,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说,儒家提出的这一整套思想方法,要想在社会上推广,首先就要在我们自己身上行得通。不管是思想观念还是典章制度,如果你制订的东西在自己身上行不通,那也不可能很好地推广。这也是“君子之道,本诸身”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