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之曰微;听之不闻,名之曰希

视之不见,名之曰微;听之不闻,名之曰希;

搏之不得,名之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字释

微:最早的微,隐行也(《说文》),此处指细微、细小、微弱。

希:稀少,罕见。鼓瑟希(《论语·先进》),指声音逐渐低弱。与德篇第3章“大音希声”意同。

夷:平坦,此处指远方、外面,即华夷之辨里的夷之所指。通行本作“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帛书本作“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掍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本书校正文本采帛书本结构,用词前半句则沿用通行本。

诘:追问、反问等,度作刑以诘四方(《尚书·吕刑》)。

混而为一:混同庄子的“混沌”,即道篇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混,一即“道生一”之一。

皦:音皎,光亮洁白,皦,玉石之白也(《说文》)。

昧:昏暗不明,日昧昧其将暮(《楚辞·九章·怀沙》),指日暮时光线越来越暗。

绳绳:指绵绵不绝。帛书本作“寻寻”,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从通行本,此句意是强调“不可名”。

状:性状。无状之状意思矛盾,却是汉语的特点,就像无名之名、无为之为等之类用语一样,指无法描述却又似乎存在的形状。

无物之象:物与象一向是分离又相关的,象在物外,象中有物。

恍惚:隱約模糊,不可辨認,神志不清,仿佛等。与道篇第20章意思一样: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执今之道:此句通行本作“执古之道”,帛书本作“执今之道”,从帛书本。帛书本此一字之改,可谓关系全盘,彻底改变对老子思想2000多年的误解。严复《老子评语》说:吾尝谓老子为柱下史,又享高年,故其得道,全由历史之术。读执古御今二语,益信。帛书本订正后,则可知老子不仅熟稔历史,又并非崇古复古之人。

古始:远古的开始,指源头。通行本作“能指古始”,帛书本作“以知古始”,将“能”改为“以”,就是将肯定之意改为探索之意,这一字之改,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就能逻辑相合,指由今而溯古之源(古始)。

道纪:纪指散丝的头绪,开端,头绪,纲领,纲纪,要领等意。道纪,指道的线索。

翻译

观看却看不见,这就叫微弱;

倾听却听不到,这就叫希声;

触摸却摸不到,这就叫遥远。

通过三种方式也无法搞清楚,所以就混而为一种感觉。

就其上层而言并不光明,就其下层来说又并不晦暗,

它连绵不绝地存在着,却又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

因此将它重新归入无物,但这个“无物”描述不出具体形状,

是个没有具体物体的影像,这就是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迎面而来看不见它的头在哪里,尾随而去也找不到它的后背。

通过掌握现在的方法,统御今天的存在,由此可以推知过去的开起源,

这就是道的线索。

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