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张无为的老子来说,出现“强行者有志”这样的句子,多少是有点奇怪的,因为老子总体来看是不主张使用强力或者勉强去做事的,德篇第18章有“心使气曰强”,包括本章的自胜者强,说明老子对于“强”这个名词不是绝对否定,而是区别不同语境,表示不同的意思。此处的强行不是指勉强别人去行动,或者勉强自己去行动,即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是指一种坚韧而行的内在力量,即“择善固执”的自我践行的坚持。
人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五个节点:没想到,没有想明白,不够出彩,没有马上做,没有坚持。人常说,有钱难买早知道,所有的挫折与失败本质上都是“没想到”:没有想到事情的难度,没有想到做成事情需要的条件与资源,没有在最需要的时间想到应该想到的解决方案,等待,都可以归结为“没想到”。
其次是想到了,但没有想明白,这也是不行的;想到不想透,等于白想到。第三个原因是想明白,也想到了解决方案,但解决方式不够出彩,不够高明,这也只能事倍功半,很难取得大成功(大成功要有大突破)。但能够想到、想明白,即使不够出彩,不能大成功,也不会大失败,至少时间会给他一个机会。
第四个原因就是前三个都想到甚至想法还很精彩,但没有马上去做,这是认识不坚定的表现。我们在第21章强调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重点,不仅在道、孔德,更在一个“唯”字,也就坚定不二,而不是“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这种耳根子软,不能坚持选择,随意变动的行为,说明他对于想到的并不坚信。
想明白了却没有马上做,这是做不成大事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很多大事是在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也要去做,才会有结果,何况想明白还不做,那怎么能成功遂事呢?
最后一点就是“坚持”,也就是本章所说的“强行”,没有坚持,万事无成。没有坚持的原因,并不是意志力的强弱或资源与条件的完备,而是有没有真正的志向,即“有志”。在这一点上,老子与孔子的态度是一致的,孔子对于天下能否实行他的“仁”,也是这个观点,强调的是坚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老子将天长地久、可以长久当作最高追求,本章是给“久”做了一个定义:不失其所者久,即不失去侯王的领地与居住之所,这就叫长久。老子经常说“侯王若能守之”,侯王所守的是什么?在春秋时代,侯王所守者,一是国土,二是人民,三是宗庙。
按照春秋时代人的观念,所谓的灭绝,并不是失去国土,甚至不是损失人民,而是宗庙被摧毁,则这一族就等于是被灭绝。贵族的“所”是领地与宗庙,普通人民的“所”是房屋与井水,《周易》里说“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所谓的改邑不改井,就是房子变了,只要井还在,就能继续生活(往来井井)。
李零说:周人崛起西土,只是蕞尔小国,他以小邦周克大邑商,采取的方法,就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商,地盘大,周人接收,不是挖人家的祖坟,灭人家的社稷,而是在俯首称臣的前提之下,恢复他们的国家,把原来的继承人请回来,王子王孙,哪怕在天涯海角放羊,也把他找回来,让他们接续香火。逸民,旧官员,社会贤达,有学问的人,有气节,不肯出来做官,散在民间,也要细心访求,请他们出来做官。西周金文有个词,叫“柔远能迩”(《尚书》)就是讲这种政治高明。
西周的分封,就是将夏商甚至三皇五帝的遗族,都封了国,而封国的标志就是保存各族先祖的宗庙。德篇第17章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就是指祭祀本姓始祖的宗庙,即本章所说的“不失其所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