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孔夫子就举了祭礼和葬礼为例,人生在世,最要命的莫过于经历生死,我们从祭礼和葬礼中,就可以看出周公制礼的原则。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就是说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贵族,葬礼按照大夫的礼仪来安葬,但是以后就必须按照士的祭礼来祭祀。“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亲虽然是低一等的士,死的时候应按照士的礼仪举行葬礼;儿子的地位为高一等的大夫,以后祭祀的时候就按照大夫的礼仪来祭祀。总之,举行葬礼要按照死者的等级,而举行祭祀则按照祭祀者的等级来办,很合理。
“期之丧,达乎大夫”,这里的“期之丧”,就是指一年之丧,从庶民到大夫级别的人,都要遵循守孝一年的“期之丧”。“期之丧”适用于旁系亲属,比如叔伯兄弟去世了,如果亲属处在庶民到大夫这样的阶层,都要守孝一年;你若是大夫以上的贵族,就不必守这个孝。因为“期之丧”有个原则,就是“亲不敌贵”,比如皇帝的兄弟去世了,让皇帝给他戴孝一年,这是不可能的;再如宰相的兄弟去世了,让宰相为他的兄弟守孝一年,这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亲不敌贵”。卿、大夫以上到天子,其地位是非常尊贵的,旁系亲属去世是不能动摇对这个“位”的尊崇的。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如果是守“三年之丧”,这是从庶民百姓到天子诸侯,人人都要遵循的。适用于“三年之丧”的主要是父母去世。“三年之丧”的原则是“贵不敌亲”,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的离世,你再高的地位都不能免,都必须守孝三年,从百姓到天子全民通行。
我们看这一套礼仪制度,可以说非常合理啊!既照顾了人情世故,又照顾了上下尊卑的社会地位。当然,现代社会就谈不上了,家里有什么人去世了,礼仪公司、丧葬公司就大发死人财,什么都帮你弄好,一点也不用你操心,就连哭都有明码实价的代哭人。成都现在“打丧伙”,通行的规矩是“假三天”,人去世的那天,即使是夜里,只要没过十二点搭起丧蓬,就算一天;然后中间算一整天,接着第三天一早就拉到殡仪馆火化了。说是停放了三天,实际上往往一天半都没有。这期间,就是亲戚朋友们来象征性地吊望一下,所谓的守灵,也就是呼亲唤友,通宵打麻将而已,哪里谈得上礼!
总之,古今的礼仪变化非常大,而周公所制之礼,确实是非常细致、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有人在提倡恢复古礼,但是,行古礼的时代和古礼的形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其在形式上去恢复古礼,不如我们认真思索,把周公制礼的精神继承下来,然后形成一套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新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