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密切关注政策,强化政策研究
国内制药企业常常有一个弊病,政府事务的公关能力强,但对具体政策的研究能力弱。举个简单例子,是否理解各地医保支付标准的“游戏规则”、二次议价能容忍的阈值在哪里?这些都会对未来药品的市场营销和价格策略产生重大影响。掌握政策的变动,就是掌握市场规则的变动,也是制药企业适应医药行业环境的最基本原则。
2.全面考虑价格策略,产品维价能力进一步突出
医保支付标准制定的第一个依据就是药品销售的实际价格,所以制药企业千万别把自己的价格做乱了,应当系统考虑价格策略。若坚持维持高价位,可能会因患者使用意愿低而减少销量;若过度降价,可能负担不起营销费用和成本。药品价格策略制定的关键是能兼顾医院盈利和个人自付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多方共同获益。
此外,医疗机构成为压价主体后,制药厂家将面临比以往更为明显的降价压力。未来医疗机构的地位更加突出,制药企业政府事务体系必须不断下沉,以便应对招标采购和医保支付的双重压力。
3.通盘考虑产品线构建,抢抓政策机遇
医保支付标准虽能左右药企命运,但并不是“一棒打死”的政策,我认为有三大机遇企业可以抢抓。
(1)抓进口替代机会。
在医保支付标准下,同一药品不再有原研、首仿之类的区别,不再有第一质量层次、第二质量层次之分,同一通用名下,同一支付价格。这也就意味着过去在某些治疗领域,原研药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未来这种局面必然改变。在医保支付标准的政策推力下,国产药品的市场份额必将扩大,进口替代的进程必然加速。制药企业在做产品线布局时,应当充分抓住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分享原研替代的市场蛋糕。
(2)抓政策特区机会。
医保支付标准批了一块“特区”给制剂国际化的药企。药品在国际规范市场有销售的制药企业将单独一个质量层次,享受优质优价的政策红利。未来通过欧美、日本等规范市场认证并有销售的品种,越来越受到政策青睐,选择国际化路径的药企将拥有先发优势,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享受更好的质量层次和销售价格。因此制药企业要前瞻性布局,用国际化眼光来设计企业产品线。
(3)抓低价药机会。
对于普药来说,虽然难以避免价格下行、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剧的命运,但依旧存在“沙里掘金”的机会。当医院采购价格低于医保支付标准,医疗机构会更倾向于采购同质低价药品。那么对于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企业而言,部分低价药品将迎来再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