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下面的内容。“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二气,我们前面在“动静第十六”里也讲得很详细了,还画了图来说明。二气就是阴阳二气,在《易经》里面,称为两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嘛。阴阳在《易经》中用阴爻、阳爻的符号表述,二气就是一阳一阴。
周敦颐先生在《太极图说》里面说:“无极而太极”,很多人在这里产生了错觉,以为无极在先而太极在后,好像先有一个无极,然后才又生出了一个太极。实际上,“无极而太极”的正解是,无极和太极是一个东西,就是对大道不同状态的不同表述。大道隐的一面、藏的一面、静的一面,就是无极;而显的一面、动、生发的一面,就是太极。其实,它们就是一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是怎么产生世界万物的呢?首先就生出两仪,即阴阳二气,然后再化生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再由五行就化生了天地万物。这一句“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就是讲述万物生成的过程。如果要详细研究,我们可以把“动静”那一章拿出来,再反复学习一下。
“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五殊,就是说五行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五种属性。金的属性不同于其他几种,它代表的是坚固,具有一定的固性。这里的金,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黄金,它泛指一切事物中所包涵的“金属”特性。石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金性,就是因为它有坚固性。木性指的什么呢?就是生长性。春天属木,这种生长性就特别明显,几天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到书院来,我突然发现,前几天还没有生长出来的树叶,现在已经舒展开了,每一片都是一尘不染的新绿,让人心也随之生机盎然。这就是木性,是生长性。土性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存在、包容,一种运化。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东西,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都是在大地的包容、承载、运化中出来的。水性是一种湿性,也具有不断的流动性。火性呢?具有热性、光明性嘛。
五行的性状都是不同的,这就是“五殊”。那么“二实”是什么呢?就是阴阳二气。你说它是实有的,没错;你说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对。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阴一阳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世界变化,我们是能够体会到的,这种感觉也是实在的。
有的注解就说:“分而为五,藏而为二,本归为一。”这就是说,阴阳二气如果分开的话,就变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收起来就变为阴阳二气,最后回归到太极,就是一。这个解释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体会得更细腻一些,还要看到阴阳二气表现在五行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一种属性,其本身就具有阴阳二气,同时呢,在五行相互生克的变化中,阴阳二气也掺杂其中。
比如金性,体现了一种坚固性、一种刚性,但是刚才我们也讲了刚善刚恶的事情。如果这个坚固性体现出阳性的一面,那么就是刚善;体现在阴性的一面,就是刚恶,所以禅宗过去有“杀人刀、活人剑”的说法。木性也同样如此。春夏之际,我们看到植物生长、繁茂,就是阳性的一面;秋冬看到万物萧杀、凋零,就是阴性的一面,有生长繁盛,就必定有衰竭枯萎嘛。同样的,在水、火、土中,也都是如此体现出其阴、阴二气的变化。那么,在五行的生克制化之中,也同样如此。五行相生,体现的就是阳的一面;五行相克,体现的就是阴的一面。整个世界,就是在这种阴阳生克制化中产生出来的,所以说是“五殊二实”。
“二本则一”是什么呢?刚才我在黑板上画了阳爻和阴爻符号,其实,阴阳也好,五行也好,都是我们为了认识世界而发明的工具。世界本来浑然一体,道家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太极就是一,世界本来如此,法尔如是。
对一个事物分阴分阳,是我们为了认识事物不得已而为之。阴阳其实是在一个东西。比如我手上这个苹果,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分割开就不是完整的它了。假定它就是太极,它是不生不灭的,是唯一的,是本来如此的。但是,为了大家能够更全面、清晰地认识它,我们就把能够看到的这一面叫做阳,把看不到的背面叫做阴;或者我们把看得见的表面称之为阳,把看不见的内部称之为阴。但是,人的精神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因为人会对自己的精神有种执著,执著于自己看到的、认识到的、感知到的东西。我们就会误认为这些能被我们感知到的就是事物的全体。那些看不到的、认识不到的、感知不到的东西,就认为不存在。所以,我们只看得到我们看得到的东西,而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则永远这存在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我们的错觉是,总以为这个看不到的地方不存在。
印度有个寓言叫做瞎子摸象,不同的人摸到不同的位置,就认为象是这个样子。实际上呢?“二本则一”,我们在体会的时候,首先要明白,这个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按照《金刚经》的说法,就是“一合相”,是一个整体。只不过我们为了认识事物,就把它一分为二,从阴阳两方面来体会它。我们看这个太极图,它有我们认识得到的、万事万物显现的一面,就是阳面;也有我们认识不到的、万事万物隐藏的一面,就是阴面。阴阳不断地交合变化,万事万物也就不断地显现与隐藏。
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仔细体会啊!并不是像生物繁衍一样,一个叫太极的母亲生了两个娃娃,一个娃娃叫阴,一个娃娃叫阳,并不是这样的。要认识到本来如此的这个东西,要认识这个“一合相”;认识到了之后,还要反复体会其中的阴阳消息,这样我们的学修就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