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态度:入世修行

马克斯·韦伯认为,基督教新教对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人们对工作态度,或者说对劳动的态度上。老派教义认为,一个人死后若想进入天堂,今世必须潜心修行、远离世俗、清心寡欲,多祷告、多忏悔、多唱赞美诗、多读圣经,这是上帝所关注的最主要的“绩效考核指标”。它与你的世俗工作,比如种了多少庄稼、养了多少牛羊、庄稼种得怎么样、牛羊养得怎么样,没有太大的关系,或者说几乎没有关系。避世修行,是老教教义中上帝跟人约定的来生能够升入天堂的方式。所以,很多有理想、有才华的人,很多死后想进入天堂的人,都到教堂、修道院里去修行了。而且为了避免世俗的烦扰,很多教堂和修道院都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有的建在山顶上,有的建在大海边。看一看欧洲很多中世纪的教堂、教堂遗址,几乎都在非常偏远的地方。

在老教教徒的心目中,诵经、祷告、宗教仪式比所有的世俗工作都要重要,这是与上帝的约定。大家因此都不愿意去从事世俗的工作,不愿意干活,普遍认为这些不重要,甚至内心有些鄙视从事世俗工作的人。一个人、两个人这样认为还无所谓,但是如果整个社会都这样认为的话,社会上所有优秀的人才都遁世避俗当修道士去了,社会经济能发展吗?事实也是如此。在老教统治的地区,欧洲曾经普遍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衰败。

直到16世纪,欧洲宗教界出现了一个人物,叫马丁•路德,他提出一些新思想。他说上帝与人并不是那样约定的,上帝认为,人们没有必要避世修行,每个人做好现实的工作,比如说农民种好自己的庄稼、牧人养好自己的牛羊、老师教好自己的学生、国王爱护好自己的子民等,这是最好的修行方式,未来上帝将依据每个人在各自世俗工作上的成就,来判定死后能否进入天堂。

在马丁·路德之后,新教队伍中又出现了一位影响深远的领袖人物叫约翰·加尔文。加尔文继承了马丁·路德入世修行的理念,同时提出了“预定论”的思想。“预定论”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上帝事先安排好的,人们后世的努力是无法改变上帝预定的结局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工作,通过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来证明自己是上帝拣选好未来要进入天国的人选。约翰·加尔文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瑞士、英国、美国等拥有广泛的信徒,约翰·加尔文后来被誉为新教教皇,被誉为美国信仰之父。

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的新教思想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世俗工作、对于现实劳动的看法,人们从原来的鄙视劳动、鄙视工作转变为热爱劳动、玩命工作,因为按照新教教义的精神,一个人只有通过玩命地工作才能够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才能够感受到上帝的荣光,才可以免除地狱的恐惧,才可能获得心灵的安慰。于是,大量的社会优秀人才走出修道院,走出教堂,进入到农业、牧业、手工业、航运业等众多的经济民生领域,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作状态和劳动热情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新教所到之处,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的另外一个例子也让人印象深刻: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南北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对比。从自然条件来讲,美国南方的条件要好于北方:阳光充足,水分充足,植物茂盛;而北方在阳光、水分、植物等方面都比南方差。从移民的经济基础来讲,美国南方的移民大多是原本经济条件就比较好的殷实家庭或者中产阶级,资金实力较为雄厚,他们在美国的南方开垦了大量的种植园,并从非洲买来奴隶为他们劳动,成为大种植园主。相比南方,当初美国北部的移民则大多为经济较差的底层人民,或者是在欧洲失意的政治犯等,他们从欧洲移民过来,除了对自由的新大陆的好奇和热情外,几乎没有什么财富。但是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当美国南北战争发生时,美国南北经济的实力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美国北部的移民白手起家,在他们移驻的地方建立起了工厂、矿山、学校和城市;相比北方,当时美国南方的经济发展则乏善可陈,以至于南北战争未开打,胜负的结局就已经由经济实力决定。马克斯·韦伯认为造成美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是宗教信仰上的不同,南方普遍信仰的是传统的基督教,而北方信仰的是新派基督教,是新教信仰中的入世修行所唤起的劳动创业热情造成了美国初期南北经济的发展差距。

依照包政教授的点线面效率理论,新教对于修行方式的改变改变了人们对于工作和劳动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于劳动的认可和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的点效率,社会财富创造的速度因而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