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体系,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1)推动大企业“双创”发展——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推动基于平台的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面向社会开放平台资源,不断丰富相关服务,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围绕打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推动大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多种形式协作,形成产业创新集群。
代表企业:中航爱创客、航天云网。
2)构建面向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支持建设“创客中国”创业创新平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培育“双创”生态系统。
代表企业:HOPE开放创新平台。
3)发展新型研发创新服务——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共性和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检验检测、测试认证、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专业研发服务的在线化和平台化,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发展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的新型研发服务。
代表企业:海尔、华为。
任务二: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创新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1)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标准,制定新标准,研究制定引导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新型能力框架体系和参考模型;组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推广,分行业、分领域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市场化服务体系,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快形成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
2)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结合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新趋势,优化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完善多层次的两化融合评估协同工作体系;建设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大数据平台,周期性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形成区域、行业、企业等两化融合数据地图,提高政府精准施策、机构精准服务、企业精准决策水平。
任务三:推广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引领生产方式持续变革。
1)大力发展智能工厂——加快离散行业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促进生产过程精准化、柔性化、敏捷化;加强流程行业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的全面部署和优化升级,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集约高效、动态优化、安全可靠和绿色低碳。
2)推进网络协同制造——加快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纵向集成,促进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间系统的横向集成,推进协同制造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能力。
3)推广个性化定制——推动家电、家具、服装、家纺、建材家居等行业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鼓励飞机、船舶等行业提升高端产品和装备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能力,培育“互联网+”新型手工作坊等小批量个性化订制模式。
4)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引导装备制造行业拓展总集成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和租赁外包等新业务;推动制造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务剥离重组,鼓励合网能源管理、产品回收和再制造,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专业服务网络化发展。
任务四:培育平台化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跃升。
1)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围绕提升智能产品在线服务能力,推动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等业务资源整合,培育智慧家庭、智能家电、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服务新业态。
深化物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在重点行业应用,支持食品、药品、危险品、特种设备、绿色建材等行业发展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追溯监管、质量控制等服务新模式,构建智能监测监管体系,支持机械、汽车等行业发展产品在线维护、远程运维、智能供应链、协同研发等服务新业态。
2)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引导大型制造企业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提高企业供应链协同水平;引导第三方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向网上交易、加工配送、技术服务、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延伸,提升平台运营服务能力。鼓励发展跨境工业电子商务,完善通关、检验检疫、结汇、退税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分析、跟踪追溯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物流平台,提高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任务五:营造跨界融合新生态,提高行业融合创新能力。
1)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开展信息物理系统的相关基础关键标准研究,突破相关关键核心技术;构建CPS应用测试验证平台及测试床,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建设,加快培育本土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强适应重点行业特点和需求的优秀解决方案研发和推广普及。
2)创新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构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新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等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整合线上线下交易资源,打造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新生态。
3)加快智慧集群建设。围绕制造业集聚区的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提升改造,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开展智慧集群建设和试点,打造智慧集群;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政策创新试点,形成制造业区域发展新模式。
任务六: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加快形成新型服务业态及生产制造新模式。
1)加快发展智能新产品。推动低功耗CPU,高精度传感器、新型显示器件、轻量级操作系统等智能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支持重点领域智能产品、集成开发平台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及产品应用创新;发展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建材家居等新型智能产品的测试验证环境、示范运行场景和基础数据平台,提升监测认证公共服务能力。
2)做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加快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优先支持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传统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
任务七: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
1)“一硬”: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加强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突破工业控制系统中关键器件和技术的发展瓶颈;加快核心芯片产业化,推进相关领域嵌入式处理器的研发和规模应用。
2)“一软”: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突破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系统自治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瓶颈,夯实核心驱动控制软件、实时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产业基础;提升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强软件定义和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支持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测试验证,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
3)“一平台”: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突破通信协议、数据接口、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升工业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创新工业云服务内容与模式,培育基于工业云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加快工业数据服务平台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形成一批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构建智能服务生态。
4)“一网络”: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提升宽带网络能力,积极部署全光网,推进5G规模试验网建设和试商用进程;推动IPv6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持续优化互联网骨干网,实现国内骨干直联点与交换中心协同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试验验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建设、工业互联网IPv6应用部署、工业互联网管理支撑平台等工作;加快推进新一代工业互联网设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加强网络侧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5)“一保障”:逐步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政策标准体系,研制工控安全审查、分级评估、职能产品关键信息安全标准及其验证平台;支持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平台建设,加快工业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建立工业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支持研发工业信息系统、产品检测技术和工具,开展社会化工业信息安全测评服务,建立工业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