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释:

人之饥:通行本做“民之饥”,帛书甲乙本均为“人之饥”。这一字之改,涉及文意的重大变化。民之饥,是指民众的饥饿;人之饥,指高于民之阶层的“国人”(城邑里贵族的庶出后裔)的饥饿。“人”这个阶层在春秋时代也是不事生产的阶层,不驾战车的士兵(步卒等)由这个阶层构成,类似印度种姓制度(波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里的“吠舍”。

以其取食税之多:通行本为“以其上食税之多”,帛书甲乙本均为“以其取食税之多”,无“上”字,而为“取”字,这个一字之改也关系重大。通行本意思,民众的饥饿是由于统治阶层(上)搜刮太重(食税之多)所致,帛书本改了两字后,则是指饥饿是由于“人”自己收取其封田里的粮食税太重所致。食税,即粮食税,或种田缴纳的粮食之租。耕种天地的小民没有土地所有权,要交粮食税,这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物质基础。

百姓:通行本作“民”,帛书甲乙本均为“百姓”。春秋时代的百姓,不是指全体不做官的人,而是一个特指词,是指每个贵族家族嫡长子一系的家族,包括皇族庶出姓氏的嫡长子一系,这个阶层叫百姓,是“士”(武士、文士)的主要来源,类似于刹帝利。

不治:通行本为“难治”,帛书本均为“不治”。不治的意思比难治更肯定。

民之轻死:这里的民即指耕种天地的小民,轻死即轻视死亡。

以其求生之厚:通行本、帛书本均同,但傅奕本等有作“以其上求生生之厚者”,谬也。求生之厚意为追求生活的富足享受,所以不惜轻生冒险。

无以生为者:不将追求生活享受当作目标的人。

贤贵生:通行本作“贤于贵生”,从帛书本。但两者文意相同,指比贵生要好(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