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士从多个角度对并购进行过研究和讨论:有人研究并购监管;有人关注企业治理;还有人侧重对影响并购的公司结构、持股模式、文化冲突等因素进行讨论。我们对这些并购概念或术语并不陌生,但有一个概念我们在学习并购的过程中接触得较少,却涵盖了以上这些全部因素,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并购世界的新大门,它就是“公司控制权市场”。学者恩里科·科尔切拉所著的《日本公司控制权市场:并购、恶意收购与监管框架》一书,以分析日本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为视角,向读者充分地阐释了这一概念。
本书是一部典型的学术研究型著作,是作者基于其在日本九州大学四年的博士研究成果而撰写的。如同许多学术论文一样,本书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即论证日本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否趋同于“英美模式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模型。作者首先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给“公司控制权市场”下了定义:“这是一种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它存在以下几项特征:公司所有权高度分散、资本市场高度繁荣、股权流动性高、存在敌意接管的威胁并且接管者会受到充分地法律监管。”作者认为这一外部公司治理机制比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更能够促进公司的良性发展。但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探讨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劣,而在于为读者提供其对并购市场的综合考察和分析,以及一个得以参照验证一个国家是否建立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框架模型,这为那些对此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早在1991年,W.卡尔·凯斯特教授在其《日本的接管活动——公司控制的全局检验》一书中就对相关课题进行了研究,凯斯特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假说:“日本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将会在方式、程度和治理上发生重大改变,但并不会完全趋同于‘英美模式’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本书的研究在上书全面和有益的论证基础之上得以进一步讨论。作者在2章中从统计资料、文化冲突、公司结构、经济-政治因素四个方面对日本的并购环境进行分析、验证,初步验证了日本的公司治理足以纳入控制权市场研究的监测模型;第3章转向对日本敌意接管案件的实证研究。作者对1982年以来的17项典型的敌意接管案件进行审查,并结合最近的敌意接管浪潮,提出了日本存在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市场机制的观点;第4章介绍了日本的敌意并购监管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因其对接管活动的重要影响而成为验证的重要一环;最后,作者在5章中提出了并购金额、敌意接管数量、司法标准等12项影响公司控制权市场验证的因素,对凯斯特教授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日本的公司控制权模型是一种“混合美式版本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模型”的结论。
作者通过选择科学、合理的论据及论证方法,并结合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日本的并购环境、敌意接管、监管法律进行介绍、分析和验证,并使读者对其论证思路一目了然。因此无论是本书的内容还是探讨问题的思路、方法都能够为学者提供极大的价值。
但可能广大读者更关注的是,本书是否会过于学术性而偏向于晦涩和乏味?是否对学者以外的其他读者仍具备价值和可读性?首先,从本书的语言风格上来看,其表达直接明了,并未充斥大量的专业化图表和数据,所以本书同样适读于其他有一定并购基础的读者;其次,从内容上来看,它并非一部单以理论论证为内容的书作,其中仍具备许多可供读者进行知识学习或实务参考的内容,比如书中对毒丸计划、交叉持股、黄金股等并购防御措施的介绍,以及对日本并购监管法律的介绍等。但鉴于本书大部分内容并非并购基础类知识,因此并不适于初学者将其作为学习并购的首批资料之一。即便如此,本书并不失为一部学术价值和实务价值兼备的读物。
总结而言,这本书分析了日本并购市场的趋势,并对这一领域的所有相关经济和法律信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但成功地验证了其结论,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验证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模型。作者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运用的丰富、可靠的资料和信息,为学界及商界人士提供了珍贵的价值。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观测并购世界的新大门,是一部绝对值得一读的上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