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有意或无意间会使其产生一种自负式思维。过高估计自己,片面地认为自己怎么想,别人也会怎么想,或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筹,比别人聪明,这种思维往往以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
战国晋文公重耳,年轻时曾因种种原因被迫出走他国,先是遭到父亲晋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为了躲避追杀,一路上疲于奔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经常弄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逃到卫国时,一个叫作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粮食,逃入深山,一去不返。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饥饿难耐的重耳只好屈尊向路边的农夫乞讨,要一口饭来果腹,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要饭的乞丐戏谑了一番。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续各奔前途,另寻主子去了,只剩下少数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个。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躲到山沟里无人的地方,忍痛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给重耳充饥。事后重耳知道是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了给自己吃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定要好好报答。
逃亡生涯结束后,62岁的重耳回国当上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执政后的晋文公想起当年和他有难同当的那些臣子,此时当有福同享,于是大行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绵山隐居了。晋文公报恩心切,便让他的御林军进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定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莫及。酿成此悲剧的罪魁祸首即是晋文公的自负思维,他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介子推,忽略了人的个性,结果事与愿违。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另外,自负式思维会对信息进行人为堵塞,不能辩证地听取、分析他人的观点、思想,从而错失高价值信息,降低对问题分析和判断的准确性。当沟通中的一方感觉到领导者的自负时,就会盲从领导者的观点,实施自我封闭,不让自己真实的思想表达出来,领导者也就失去了得到更多对方真实思想的机会。
3.“心秤”式思维
在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对人的价值观体系进行了分析,知道每个人对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尺度,即自我的“心秤”系统。与人沟通时,总是会不时地拿出自己的“心秤”来衡量对方观点的对错,就形成了“心秤”式思维。当沟通一方的理念与自己有类同之处时,会产生欣慰感,乐意倾听与接受对方的信息;反之,则会降低倾听的关注度,甚至还会表现出心不在焉。其实,沟通的关键目的往往不是对自我的观点进行赞同率测试,而是听取不同的见解、方法、意见。“心秤”式思维容易形成自我封闭,不能博采众长,沟通时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同时,不善于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喜欢寻找对方的弱点和不足,这无疑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