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量减少,向专业化转型

批发市场存在有其显性价值,但不可否认,批发市场过去的十年,在城市经理的生意占比中一定是逐步降低的。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在此我大体上把每个主流市场的批发客户分成三大类——大批(一般占当地批发市场商户数量的10%)、中批(占20%)和小批(占70%)。

首先,10%的大批户是指有影响力的批发商,他们一般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大量接货和快速出货的能力,在当地市场首屈一指,不仅是市场的弄潮儿,更是价格的方向标。简而言之,这些大批就是当地批发市场价盘规则的制定者和最大受益者。

中批,20%的客户是中型批发商。他们相对年轻、有冲劲,渴望做大赶超大批,但苦于资金、人脉、网络等方面的瓶颈和制约,目前还处于中型阶段,高不成低不就,有时独立从外面接货,但更多的是从大批处调货分拨。

剩下的70%一般都是批发市场上的小批群体,基本是糊口过日子的状态。这两年由于电商和新零售的快速崛起,中型和小型批发商的日子越来越艰难。

我们一般评价一个批发商是否有江湖地位和盘货实力,主要看他是否占据着“价格生态位”。在传统零售时代,大批一般都是从重点客户大卖场接货,或是从跨区大批之间流货和窜货,基本上只要掌握了价格的主导权,就占据了“价格生态位”,因此流货生意越做做大。

从日化品类来看,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批发市场大约20个,这些市场的大批们实际上掌握着全国价格的动向。虽然随着电商的崛起,以及新零售,包括ERTM、拼多多、社区团购等新平台的涌入,但真正掌握“价格生态位”的依旧是这些重点市场的头部大批发商。

这类大批发商往往资金多,网络多,人脉广,库房大。传统零售时代他们接KC的货,新零售时代他们也都与时俱进接电商的货、接平台的货。这些重点城市的主流批发市场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掌控着每个厂家核心畅销产品的价格。

中小批发的货,基本都是从大批处拿。新零售时代下,贫富差距加剧了,中小批的日子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差了。因为越是大批,他们吃货的能力越强,资金实力越雄厚。

简而言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批发市场一直是深受行业冲击的“排头兵”,电商逐渐取代KC成为市场上最大的流货源头,社区团购、ERTM、O2O的崛起也让如今批发接货渠道比以前更多、更杂了,这种现象进一步导致中小批发日子越来越难过,有的在转型,有的在苦撑,有的直接退出了市场……

以上是批发行业的整体演变趋势。在新零售时代下,不少有分销意识的中大型批发商也正在尝试转型。比如在京东、天猫、拼多多上开网店,与ERTM平台展开深度合作等,更有搭建自有平台,自建小程序、公众号,做企事业团购、积分平台、终端小店等。

除了向拥抱新零售、构建平台化方向转型外,还有一部分批发商向专业经销商转型。通过多品牌运作、门店包场的形式,聚焦一个区域做精耕。通过厂家的专业指导,改变以往一味拼价格和被动式分销的模式,通过主动分销和积极服务来抵御发展风险。

事实上,不仅批发商正遭受市场的冲击,对城市经理而言,管理批发渠道的难度也在加大,面临诸多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