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举世瞩目:教育传统和教育体系

印度教育颇为发达,特别是高等教育举世瞩目,享誉世界,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雄厚的技术力量的国家之一。

印度教育具有良好的传统,正是在继承这种传统的过程中,印度人的教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印度教育已经处于有组织的状态,能够使用文字。吠陀时代,印度教育受到宗教的支配,以学习婆罗门教经典为主:吠陀时代初期,家庭(家族)教育和口耳相传占有重要的地位;吠陀时代后期,出现了吠陀学校和一些专门学校,其中著名的有“森林学校”“古鲁学堂”和“陀尔学苑”。

列国时代,婆罗门教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佛教教育应运而生。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教育达到鼎盛,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和最高学府那兰陀寺成为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许多外国人称之为那兰陀大学,它有6座广厦千间的宿舍,100个讲堂,3个内藏丰富的藏经楼,吸引了包括中国玄奘和义净在内的来自印度和世界各地的学僧,学僧数量达10000以上,光传道授业者就有1500余人。可惜,这座对古代印度佛教教育和科学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等学府,后来在穆斯林入侵时期毁于战火。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清真寺、伊斯兰式的学校和图书馆随之而生,伊斯兰教育迅速兴起,日益昌隆。德里苏丹国时期,已经有不少初级学校和一些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传授伊斯兰教知识,同时也传授一些世俗知识。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教育机构和设施开始日臻完善,统治者高度重视教育,国立及私立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特别是阿克巴大帝执政期间,建立了许多学府,并对各级学校的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很多非伊斯兰教徒和妇女也接受了学院教育。

殖民地时期,英国大力鼓励用西方教育制度教育印度人,创建了许多基督教教会学校、印度教学院、梵文学院,并鼓励英语教育。特别是1854年,英国政府发表了《伍德报告》,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制定了印度教育政策,第一次为印度确立了从初级学校到大学的现代教育制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广现代学校的设想,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印度教育的行政设置,对印度近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此后,印度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857年建立了以伦敦大学为模式的印度第一批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后来又建立了阿拉哈巴德大学、拉合尔大学,技术学校、医学校、初级学校也有较快的发展。进入20世纪,印度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作为高等学府的大学纷纷建立,到印度独立时,大学数量已达25所,各类学院643所,在校学生30多万。此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妇女教育也得到发展,有13.48万所小学和1000万名小学生,有933所专科学院和20万在校学生,女子专科学校、女子大学纷纷成立,还出现了男女同校。

独立后,在科教兴国思想的指导下,印度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行教育体制改革,各类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64年,印度政府组建了教育委员会——科塔里委员会,对整个教育体制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为了吸取其他国家发展教育的宝贵经验,该委员会由7名来自印度的成员、5名分别来自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日本的成员以及2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和顾问组成。科塔里委员会包括12个专门委员会和7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技术教育、农业教育、成人教育、科学教育与研究、教师培训与教师地位、学生福利、新技术与新方法、人力、教育行政、教育财政、妇女教育、落后阶层的教育、学校建筑、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统计、学龄前教育、学校课程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科塔里委员会组织了1000名工作人员,耗时100多天,耗资150万卢比,走遍全国各邦和各直辖区,访问了9000多名科学家、工业家、学者和其他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士,整理出2400多份备忘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印度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与国家的发展》报告。

印度政府根据科塔里委员会的报告,制定了国家教育政策,这就是1968年制定的《国家教育政策》,即著名的“17条”,统一学制,实行“10 + 2 + 3”三级正规教育模式,即10年小学和中学,2年中等专业教育,3年高等教育。国家教育政策实施后,印度教育领域成就斐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设施有了相当大的扩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大批科技人才不断涌现。

印度的初级教育体系是世界最庞大的体系之一,为了普及初等教育,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县小学教育,增加小学生营养计划,改善小学设备,推广教育保证计划等,从而使初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1950-1951年度至1996-1997年度,印度小学由21万所增至59.8万所,小学生由1915.4万增至11039万人,入学率由42.6%升至104%;中学校由1.3万所增至17.7万所,中学生由311.9万人增至4106万人,入学率由12.7%升至67%。全国的识字率也不断提高,1951年全印度的识字率为16.6%,1971年上升为29.45%,1981年又提高为36.17%,1986年提高为36.23%。目前,全国17个邦和3个中央辖区实行宪法规定的初级义务教育法,有10个邦和6个中央辖区实行高中免费教育,另外7个邦和8个中央辖区对中等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在印度政府的重视下,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国家为未完成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提供了30多个工程行业和20多个非工程行业的职业训练,设立356所常设性学校和139所临时学校,此外还有不少私立的训练学校,总共可容纳20万人,训练期为1-2年。另外,还有300多所工业技术专科学校,每年可招生56000人,分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两种,学习期限为3年或4年,培养具有中等专业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为中等技术人才,减少了文盲队伍和失业大军的人数,扩充了国家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力量。

成人教育和妇女教育受到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已有632个社会服务机构为17个邦和5个中央直辖区开办的29000个成人教育中心提供经费,进行拨款,为成人教育提供方便。独立后的十年内,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学院,到1965年发展到200多所,另外还有50多所大学招收女生,男女合校。女子升学率不断提高,1951年为7.9%,1971年上升为18.7%,1980年为22.5%,男女受教育人数的比例差距逐渐缩小,女生入学人数比例不断增加,1963-1964年女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5%,到1979-1980年增至26%;女子的识字率也不断提高,1951年为8%,1971年为18.6%,1981年为24.8%。随着妇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成就斐然,举世瞩目。早在独立初期,尼赫鲁总理就指出:“大学代表人道主义、坚韧性、理性、进步思想的冒险和对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类向更高的目标全速前进。如果大学充分履行其职责,那么它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印度政府在独立之初就专门成立了以总统拉达克里希南为主席的“大学教育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方针和任务。不久,成立“大学拨款委员会”,后改名为“大学基金委员会”,协调和确定大学的标准。大学教育体制为“3 + 2 + 3”三级制,即3年学士学位课程,2年硕士学位课程,3年博士学位课程。

图3-10 热衷计算机的大学生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和学院数量猛增,大学数量由1947年的25所增加到1981年的127所,学院数量由643所增至8000多所,拥有在校大学生300多万,学生数量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居世界第三位。目前,印度拥有大学221所,各类学院10555所,在校大学生708万,教师33万,大学生与人口的比例超过中国。

印度拥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闻名世界的重点大学,主要有:德里大学,创建于1922年,该校的数学、医学和经济学院最负盛名;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创建于1969年,以研究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汉语教学而闻名;阿利加尔穆斯林大学,创建于1920年,该校历史系的高级研究中心享有很高地位;贝拿勒斯印度教徒大学,创建于1916年,该校东方学、神学和艺术学科负有盛名;国际大学,创建于1924年,设有中国学院;国立英迪拉·甘地大学,创建于1985年,开展函授教育,有8个开放大学;本地治理大学,创建于1985年,为法国文化的窗口;泰兹普尔大学,创建于1994年,主要招收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海德拉巴大学,创建于1947年;东北山区大学,创建于1973年;阿萨姆大学,创建于1994年;那加兰大学,创建于1994年;国立莫兰纳·阿扎德乌尔都大学,创建于1996年;加米尔米利亚·伊斯米亚大学。

印度在校学生逾万人的大学比比皆是,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学术传统好、位于中心城市的大学,往往因拥有众多的附属学院,因此也拥有众多的学生。据1991年统计,印度超过5万人的大学就有20多所,超过10万人的“超级大学”或“巨型大学”也为数不少。在1982-1983年度,拉贾斯坦大学有学生13.1万人,孟买大学有学生12.5万人,马德拉斯大学有学生10.4万人,加尔各答大学有6所大学学院和223所附属学院,学生人数达到15.7万人,这还不是它的最高纪录,因为它在1974年时,学生人数竟达到19.7万人,可谓真正的“大学”。

印度政府支持高等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许多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项目得到国外资助,资助者有福特基金、美国印度研究学院、美国教育基金、夏斯特里印度-加拿大学院等。印度还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交换留学生的计划,除学校推荐和自费留学外,大财团也资助学习尖子出国深造,回国后为大财团效力。比尔拉教育基金是印度最大的教育基金之一,印度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曼和他的侄子塞卡尔赴美留学时都得到比尔拉财团的资助。印度人才外流非常严重,20世纪70年代有78%的留学生在美国定居,80年代高级人才外流有增无减,截至1990年,印度在国外谋生的科学家和熟练技术人员有41万,其中知名度很高的科技人才有3000人,到2000年外流科技人才达54万人。高级人才外流是印度人才的巨大损失。

2016年,印度重新制定了教育政策,这是自1968年、1986年之后,印度政府第三次对其教育政策进行重要修订,提出打造低收费、高质量、能够为所有学生服务的大学教育,将印度建成“有知识的超级大国”。

印度财政部2016年3月宣布,将在全国选择20所大学(10所公立、10所私立),设立专门预算,建成世界级大学。据《印度经济学家》报道,印度人力资源部2016年提出建议,选择世界排名前200的高校,帮助他们在印度建立基地,提升印度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视野。近几年,印度已开始采取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帮助其顶尖高校角逐全球排名。同时,印度也推出自己的国家排名体系,让各高校加强竞争,同时促使他们更加适应这种结构化排名模式。

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亚洲高等教育院校排名。值得关注的是,印度高等教育呈现强劲势头。《泰晤士高等教育》此次排名选取13个指标,从教学、科研、学术影响力、国际化程度、知识转化率等方面打分。从总量看,在前300名中,日本69所、中国大陆54所、印度33所,印度第一次跻身亚洲前三,且相较去年,数量翻了一番(2016年为16所)。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科学理工学院位列27位,是印度排名最高的高校。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排名42;威尔科技大学(金奈)首次入选,排名43;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排名54。虽然印度在顶尖学府数量上与日本、中国的差距不小,但可以看到,印度的整体高等教育水平呈上升态势。庞大的年轻人口,使得印度改善教育成为“刚需”。据统计,到2030年,1.4亿印度人处于大学教育年龄,也就是说,印度将必然逐步取代美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届时,世界上每4个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来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