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的总纲

“大学之道”这个根本性纲领,具体表现出来有三个方面,也就是这里说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之首,就是要“明明德”,白话直译一下,就是首先要明白、要明了,要把自己天赋的光明德性显现出来。第一个“明”字是动词,就是显现的意思,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是修饰这个“德”的。这本书上的译文解释三纲是“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及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个中间有一点问题。把“明明德”解释为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这个可以;但是把“亲民”说成是“革新旧的思想和习气”,这是朱子的意思,但就“亲民”一词本身而言,就值得商榷了。

《大学》是儒家的根本思想之所在,儒家的政治理念实际上是民本思想,说直接一点,它是讲究怎样为人民服务的,并不是我们以前接受的歪曲教育,说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封建统治者用来麻痹人民、统治人民的工具。这非常冤枉!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没有认真学习儒家的经典,没有认真学习经典原文。那个特定的时代出了很多荒唐事,比如“批林批孔”之类莫名其妙的运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两千多年以前,秦始皇结束了战国诸侯称雄的局面,国家形成了高度的集权,以法家思想统领一切,对以儒家学术为代表的其他思想文化进行了严酷的封锁,可以说是一概禁止,认为都是反动非法的思想。其统治的结果,短短十五年秦朝就被推翻。到了汉代,虽然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提倡儒家思想,但又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儒家学说的本意给扭曲了,把它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儒家学说中政治理念的核心是民本,是以民为本,孟子说得很清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嘛!社稷次之,社稷是什么东西?引申来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国家嘛。注意哦!国家比起老百姓要次一等哦!有些当官的人,动不动就拿国家利益作为幌子来欺骗老百姓,其实,国家最根本利益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人民的利益,没有人民哪来的国家啊?所以应该把老百姓放到第一位,国家放在第二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王、皇帝其实是最轻微的,为什么?因为在正宗的儒家看来,君王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是为国家社稷服务的,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民最大的公仆!所以在儒家所推崇的上古尧舜禹的时代,君王都是禅让,不会传给儿子。那时当国家的领导人非常辛苦啊!大禹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长到九岁还不认识他。这苦活儿累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太辛苦了!这是儒家根本的政治理念。

现代社会,我们看西方政治的民主思想,它的根本理念也超不过这个嘛。为什么呢?因为儒家的政治思想要溯源到上古三代,是顺应天行之健的最高政治理想。

中国有一部最古老的经典叫《书经》,也叫《尚书》,上面有一句话说得就非常明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是说,你要想知道老天爷眼睛里看见的是什么吗?那你就看看老百姓,他们眼里看的是什么,老天爷看见的就是什么;你要想听见老天爷所发布的旨意是什么吗?那你就深入到民间,去听老百姓的声音,去听民间的疾苦。这就是把最高的、中国所谓“形而上之道”,与社会的政治理念、与普通的民众利益结合在一起了。天,作为大道的典范,在古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唯天为大;而在儒家经典里面,最高、最大的上天,是和最底层、最平凡的普通民众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儒家告诉统治者们,要想听天的声音,对不起,去听民间声音吧!要想看见老天爷有什么表示,对不起,去看底层老百姓们的表示吧!唐朝的李世民对这句话非常赞赏,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领导人就是船,而老百姓就是江河湖海之水,江河湖海之水能承载大船,为各种船只提供航道,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哪一天台风狂吹、海水汹涌,再大的船都会被掀翻,船上的人都得掉到海底去喂乌龟王八!

所以,大学三纲中的“亲民”,原义应该是亲近民间、接近民间。你可以引申为“新民”,可以做出“革新老百姓旧的思想和习气”这样的发挥,但是不能置本义于不顾。为什么后来把它改为“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