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间费钱,但关键是要会花钱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详解类引】

今天开始学习最后一篇“用间篇”。

曹操注解说:“战者,比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

张预说:“欲素知敌情者,非间不可也。然用间之道,尤须微密,故次火攻也。”

用间,的主要作用是知彼,全面了解敌情,或者先知敌情,实现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几乎每一篇都涉及“知胜”,这是孙子最喜欢讲的一个话题,也是他认为将领最需要掌握的一个课题。

在慎战的指导思想下,他认为关键是“多算胜,少算不胜”。也就是说,敌我双方,谁算得多谁胜。

那么,算什么呢?

“谋攻篇”说“知彼知己”,“地形篇”说“除了“知彼知己”外,还要加上“知天知地”,只有做到这“四知”才能有把握大胜仗。

怎么知呢?

这需要情报的收集工作,也就是用间。

因此,前人说《孙子兵法》十三篇,以“计篇”开始,以“用间”结束,这是一个巧妙的安排,也是一个起点与终点重合的圆满组合。

历史中许多战例都并非战场上的胜利,很多时候你会感觉军队艰苦训练,吃苦受累的南征备战,面对一些情况的无能为力,战国名将王翦带兵没灭赵国,与赵国名将李牧对峙,在李牧的防守下,始终难以突破,最终还是用间让赵国国君自己人干掉李牧,才攻入邯郸灭赵。

长平之战,廉颇的三道防线,让秦将王齕损失十余万人,而赵军却只损失两三万人,于是秦国范雎用间换掉廉颇,让一个没有威信的赵括担任主将,结果赵军战败。

朱元璋在南京城下用间引诱陈友谅进入包围圈,大败陈友谅,使得陈友谅内部分化,进而得天下。

曹操官渡之战前夕,很多部下将领暗中与袁绍私通,袁绍战败之后,曹操并没有处罚这些将领,而是一笑而过,得了个美名,这其中不乏许多间谍在活动。

可见,用间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这里又算账,说战争很费钱,决定打仗须谨慎,所以不要在获得情报的用间上心疼钱,如果不了解敌情,那是很大的罪过。

这里孙子算了笔帐,百姓的开销、国家的开销,加在一起要“日费千金”,具体数字“作战篇”详细的算过,总之是一笔很大的钱。

另外,十万人出兵作战,就得有七十万人在后方搞后勤工作,都在运输线上忙碌,没有办法在家里种地,可见其劳民的程度。

前文讲过,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不仅将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钱财很快花光,又开始各种途径国内征敛,甚至到卖官卖爵的程度,最终被迫发布“轮台罪己诏”。

这么高的花费,如果在收集情报、用间上吝惜钱财、爵禄,而不了解敌情,则不能有把握战胜敌人,损失非常之大。

所以,对这样的国君或将领定了性。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这样相持几年,只为了争一朝的胜利,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而不重用间谍,以致于不了解敌情而战败,那就是最不仁慈的人,就不是优秀的将领,就不是国君的好助手,就不是能够胜利的主帅。

李筌注解说:“惜爵赏,不与间谍,令窥敌之动静,是为不仁之至也。”

梅尧臣注说:“相守数年,则七十万家所费多矣;而乃惜爵禄百金之微,不以遗间钓情取胜,是不仁之极也。”

一场战争花费那么巨大,你都不吝惜,却不在用间了解敌情上舍得花钱,如果因此而导致战败,则是得不偿失的。

楚汉相争中,刘邦是最舍得花钱的,陈平是他的间谍头子,陈平要多少钱他都给,关于爵位封赏也毫不吝啬,只要一起打天下,他都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天下。

而项羽则是在花钱封赏上最为吝啬的,有将领立功,他将任命都公布了,就是不给人授印,那个印在他手里都磨圆了,还舍不得给,导致大家都离开了,更不用说用间上的花费。

这里所说的“日费千金”,花在用间上的钱也是最多的,但这钱也是花得最值得的,因为有价值的情报,可以带来战场上的胜利。

可见,不仅要舍得花钱,还要会花钱。

某种意义上讲,不会花钱的人,就难以做好事,容易成为不仁之人,不贤之将,不良之辅,不明之主。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所以,开明的国君、优秀的将帅,之所以能够动辄战胜敌人,成功地超越众人,关键在于事先了解情况。

说白了就是他们善于在用间上花钱,也舍得在用间上花钱,这样才能事先获得敌人的情报。

梅尧臣注说:“主不妄动,动必胜人;将不苟动,功必出众。所以者何也?在预知敌情也。”

陈友谅统帅舟师十万进攻盘踞在应天(今南京)的朱元璋势力,企图一举制服与自己争天下的对手。当时,陈友谅的兵力强于朱元璋的兵力,面对陈友谅的压力,朱元璋的许多将领都没有信心了,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决定用间利用陈友谅的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态引诱他。

怎么用间呢?

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并在应天府郊外埋伏多路人马,伏击陈友谅。

陈友谅收到降书后,不知是计,以为康茂才等人为自己预留脱身后路,于是与康茂才约定里应外合,夺去应天,结果中了朱元璋的计,进入了朱元璋的包围圈,大败而归,内部分裂,失去了与朱元璋对抗的实力,最终,朱元璋得天下。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孙子反对迷信,反对靠占卜来决定军事行动,这也是慎战的表现。

张预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以祷祀而取。”

也就是说,要事先利用间谍等各种途径了解情况,而不靠占卜,不靠鬼神。

不可象于事,

曹操注解说:“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

杜牧注说:“象者,类也。言不可以他事比类而求。”

也就是说,不仅不可以以占卜、鬼神来定事,也不要用相似的事来推断、推测。

用类似的事来推断,是我们惯用的方法,尤其是说服别人,小米成功了,你也想获得小米的成就,就学习小米,六个核桃成功了,你也想用他总结出来的方法来获得自己的成功。

这就是用类似的事推断,孙子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是不可取的,海底捞你学不会了,小米你也学不会了,六个核桃你亦学不会了。因为你所能了解的都只是招数,而不了解内功你不了解,很多成功的方法多都是总结出来的,并不是他自己走出来的,最重要的是成功有他当时背景和条件,而这些条件是你所不具备的。

就像带兵的人都想按照“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来决策自己的战法,结果韩信背水一战成了千古佳话,其他人的你的背水一战却被敌军赶鸭子一样赶进了河里。

千万不要用类似的事情来推测,一定要准确的侦知敌情,而且要全面了解敌情,切不可从片面敌情而推断。

不可验于度,

曹操注解说:“不可以事数度也。”曹操认为,不可以用经验来推测,他的观点与其他注家都不一样,应该是他战场经验的总结,不要过度依赖自己过去指挥的经验,某个条件发生改变,都有可能出现意外,因为对手不一样,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其他注家多认为,“度”是天象星宿的运转,不要依赖于天象星宿的运转来推断、验证。

可见,自古以来,带兵之人都不迷信,均以实际敌情为主。

所以,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一定要从知道敌情的活人口中获取情报,这才是优秀将领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