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微】
符,即符节,古代的重要凭信物,一般用竹木或金属制作,上面写有文字,剖为两半,朝廷与接受命令的人员各自掌握一半。对证时两半相合,称为“符验”。“符言”是指本篇格言重要,皆经过实践验证。
陶弘景题下注云:“发言必验,有若符契。故日符言。”《四库全书》本题解云:“符言者,揣摩之所归也,捭阖之所守也,千圣之所宗也。如符然,故曰符言。”
本篇主要内容也见于《管子·九守》篇,《邓析子》《六韬》等古籍也载有其中的语句,可见它们在战国时广为流传。
【经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1】。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2】。右主位【3】。
【译文】
在位者须安稳、平稳、公正、沉静,就像骨节有肉附着于其上一样,这样才能发挥自如。在位者要善于处事,对于不能安静的,自己静观其变,以待其倾覆毁损。这是讲在君主的位置上如何应事。
【注释】
【1】陶弘景注:“被,及也;肉,肥也,谓饶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静,则所及之节度无不裕饶也。”安,安详,稳重。徐,从容。正,正直,公正。静,清静,沉着。
【2】陶弘景注:“言人君善与事接,而不安静者,但虚心平意以待之,倾损之期必至矣。”倾损,指发生动乱。
【3】陶弘景注:“主于位者,安、徐、正、静而已。”主位,指君主、首领的权位。
【经文】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1】。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2】。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3】。右主明【4】。
【译文】
眼睛以视力清楚为贵,耳朵以听力灵敏为贵,心以具有智慧为贵。君主不能凭个人的视力、听力和智慧,而要利用天下人的视力、听力和智慧。如果用天下人的眼睛来观察一切,就没有什么看不到;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听取一切,就没有什么听不到;如果用天下人的心来思考一切,就没有什么不懂得。各种人才都集中起来,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君主的明察便谁也堵塞不了。这是讲君主如何做到英明。
【注释】
【1】陶弘景注:“目明则视无不见,耳聪则听无不闻,心智则思无不通。是三者无壅,则何措而非当也。”明,明亮,视力好。聪,灵敏,听力好。
【2】陶弘景注:“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盖用此道也。”
【3】陶弘景注:“夫圣人不自用其聪明、思虑,而任之天下,故明者,为之视,聪者,为之听,智者,为之谋。若云从龙,虎从风,沛然而莫之御。辐辏并进,不亦宜乎!若日月照临,其可塞哉?故曰明不可塞也。”
【4】陶弘景注:“主于明者,以天下之目视也。”明,明察。
【经文】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1】。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2】。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德术正静,其莫之极【3】。右主德【4】。
【译文】
德行的原则:不要随意拒绝任何事,诚心接纳,自己就会强大。如果拒绝接受,减弱了自己,就会闭塞。山再高,只要我们朝上一步一步地攀登,总是能到达山顶;水再深,只要我们坚持测量,总能够测量出它的深度。德的地位像神明一样神圣,崇德之术也要求内心平正安静,做到了这些,就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这是君主德行的原则。
【注释】
【1】陶弘景注:“崇德之术,在于恢宏博纳。山不让尘,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圣人不拒众,故能成其大。故曰勿坚而拒之也。”
【2】陶弘景注:“言许而容之,众必归而防守;拒而逆之,众必违而闭塞。归而防守,则危可安;违而闭塞,则通更壅。夫崇德者安可以不宏纳哉?”许,赞许,采纳。
【3】陶弘景注:“高莫过于山,犹可极;深莫过于渊,犹可测。若乃神明之位,德术正静,迎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其可测量乎哉!”《六韬·文韬·大礼》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可以相参。
【4】陶弘景注:“主于德者,在于含弘而勿拒也。”主德,《管子》作“主听”,疑有误。
【经文】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1】。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闇化矣【2】。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3】。右主赏【4】。
【译文】
实行赏赐以讲信用为贵,实行刑罚以公正为贵。赏赐讲信用,刑罚讲公正,都要从君主身边的人事,众人看得见的做起,这样便可使其他人潜移默化。真诚践行这种办法,可以使天下信服,神明保佑;何况那些想干扰侵犯君主的小人,更无机可乘了。这是讲君主如何实行赏赐。
【注释】
【1】陶弘景注:“赏信,则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则受戮之人没齿无怨。”信,诚信。
【2】陶弘景注:“言施恩行赏,耳目所闻见,则能验察不谬,动必当功。如此,则信在言前,虽不闻见者,莫不闇化也。”闇,同“暗”,暗化,暗中被感化。
【3】陶弘景注:“言每赏必信,则至诚畅于天下,神明保之如赤子,天禄不倾如泰山,又况不逞之徒,而欲奋其奸谋,干于君位者哉!此犹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畅,通行。奸者干君,干犯君主的奸臣。
【4】陶弘景注:“主于赏者,贵于信也。”
【经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1】。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2】?右主问【3】。
【译文】
君主询问的范围,包括天上、地下、人间三个方面。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都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那就不会存在什么被蒙蔽和迷惑的事了。这是讲君主如何询问情况。
【注释】
【1】陶弘景注:“天有逆顺之纪,地有孤虚之位,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知之。”
【2】陶弘景注:“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有阴阳向背之宜。有国从事者,不可不知。又荧惑,天之法星,所居灾眚吉凶尤著。故曰虽有明天子,必察荧惑之所在。故亦须知也。”荧惑,本指火星,被称为罚星,这里引申为蒙蔽迷惑。
【3】陶弘景注:“主于问者,必辨三才之道。”
【经文】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1】。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2】。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3】。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4】。右主因【5】。
【译文】
心是九窍的主宰,君主是各级官员的主宰。官员中,做了善事的,君主就应给予赏赐;做了坏事的,君主就应给予惩罚。君主顺应他们表现出来的一切施行赏罚,就不会劳神费力。圣人这样来使用赏罚二柄,所以官吏们可以各安其职。国君如果能遵循这个道理来治国,那么就能够使国祚长久。这是说君主要因顺而行。
【注释】
【1】陶弘景注:“九窍运,为心之所使;五官动作,君之所命。”五官,泛指各种官吏。
【2】陶弘景注:“赏善罚非,为政之大经也。”
【3】陶弘景注:“与者,应彼所求,求者,得应而悦。应求则取施不妄,得应则行之无怠。循性而动,何劳之有?”因,顺应。与,给予。
【4】陶弘景注:“因求而与,悦莫大焉;虽无玉帛,劝同赏矣。然因逆理,祸莫速焉。因之循理,固能长久。”《韩非子·扬权》曰:“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
【5】陶弘景注:“主于因者,贵于循理。”
【经文】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1】。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2】?开闭不善,不见原也【3】。右主周【4】。
【译文】
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在事物,周密全面,如不周密全面,就容易发生动乱。处事无常,内外不相交通,怎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和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本。这是讲君主要遍通事理。
【注释】
【1】陶弘景注:“周谓遍知物理。于理不周,故群臣乱也。”周,周密,全面。
【2】陶弘景注:“家,犹业也。群臣既乱,故所业者无常。而内外闭塞,触途多碍,何如知所开乎?”无常,不固定。
【3】陶弘景注:“开闭,即捭阖也。既不用捭阖之理,故不见为善之源也。”
【4】陶弘景注:“主于周者,在于遍知物理。”
【经文】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1】。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闇变更【2】。右主恭【3】。
【译文】
要学会聚合天下人的目力使自己高瞻远瞩,聚合天下人的敏锐让自己耳听八方,聚合天下人的智慧让自己明察万里,让自己知道千里之外的情况,了解隐蔽微小的事情,这就叫作能够洞察天下,这样所有的奸邪之徒没有不洗心革面的。这是讲君主如何使天下肃静。
【注释】
【1】陶弘景注:“用天下之目视,故曰长目;用天下之耳听,故曰飞耳;用天下之心虑,故曰树明。”长、飞、树,皆使动用法。长目,使眼睛看得更远。飞耳,使耳朵听得更远。树明,使心明察。
【2】陶弘景注:“言用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故千里之外,隐微之中,莫不玄览。既察隐微,故为奸之徒,绝邪于心胸。故曰莫不闇变更改也。”
【3】陶弘景注:“主于恭者,在于聪明文思。”
【经文】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1】。名实相生,反相为情【2】。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3】。右主名【4】。
【译文】
循名而求实,按实而定名,使名实相符合。名与实是相互依存的,互相为对方的依据。所以,适当的名是由于其符合实,事物的实是由事物的理决定的,而理是出于名实的德性,名实之德性产生于名与实间的相互符合,两者相符合,在于定名得当。这是说君主要使名实相副。
【注释】
【1】陶弘景注:“实既副名,所以安全。”名,名分。实,实际,实在之物。完,完好。
【2】陶弘景注:“循名而为实,因实而生名,名实不亏则情在其中。”情,实情,与伪相对。
【3】陶弘景注:“名当自生于实;实立自生于理。又曰:无理不当,则名实之德自生也。又曰:有德必和,能和自当。”和,和谐、协调的状态。
【4】陶弘景注:“主于名者,在于称实。”
【谈古论今】
安徐正静,循名责实
《符言》与前面各篇的写作风格大相径庭,后者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本篇则并列九个方面。鉴于其缠绕盘桓、一言难尽,故谨择其要谛,浅议一二。
本篇讲了道法治国的两个重要方面:安徐正静,循名责实。《韩非子·主道第五》对此有更详尽论述,上面说: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研究这个大本大源,了解成败的起因。所以,以虚静之心对待一切,让名分自然命定,让事情自然确定。虚无了,才知道实在的真相;清静了,才看得清行动的准则。进言者自会形成主张,办事者自会形成效果,效果和主张验证相合,君主就无事了,因为事物会自然呈现出真相。所以,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欲望,君主显露他的欲望,臣下将自我粉饰;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意图,君主显露他的意图,臣下将自我伪装。所以,除去爱好,除去厌恶,臣下就表现实情;除去成见,除去智慧,臣下就管好自己。所以,君主有智慧也不用来思考,使万物处在它适当的位置上;有贤能也不表观为行动,以便察看臣下依靠什么;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风,使臣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因此君主离开智慧却仍能明察,离开贤能却仍有功绩,离开勇力却仍有强力。群臣恪守职责,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才能使用他们,这叫遵循常规。
所以,清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深远啊!臣下仿佛不知道君主在哪里。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谨慎做事。明君的原则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鼓励贤能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占有贤名,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穷尽。因此不贤的却是贤人的老师,不智的却是智者的君长。臣下努力工作,君主享有成功,这就叫贤明君主的常法。(原文: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音liáo,旷远的意思——笔者注】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通“饬”——笔者注】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主道第五》后面还讲:“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与《符言》多有相通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