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责任意识的内涵

责任意识是人们对事、对人的内在态度和行为的综合表现,是人的重要职业素养和心理特征,简称责任心。人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及心理投入程度,所以,每个企业在招聘时都将其列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希望能招聘到责任心强的员工。

责任心是人较难甄别的素质特征,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是资深HR也很难把握。

1.责任心的实质及心理内涵

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责任心貌似人人都知道是什么,其实大多数人并不能很清晰、准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实质,这也正是人们知道而难以甄别的症结所在。

有人认为: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还有的人认为:责任心是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一种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也有人认为:责任心就是忠于公司、忠于岗位、忠于职责,团队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公司利益高于一切,不畏艰险、,使命必达。

关于责任心的表述林林总总,随意百度一下就会有很多的定义和观点,我们无法评论孰是孰非,但对其认识也不敢苟同。只能浅显地谈谈我的理解。

2.什么是责任

对于责任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对责任的硬性诠释是“应该……”,即,应该做的事、应该有的行为、应该有的观念。具备体来讲是对于分派或应允的事务、工作,要按照数量要求、质量要求、时间要求、成本要求完成;对于行为,应按规定的行为规范行动,如沃尔玛规定员工遇到顾客微笑时应露出八颗牙齿;对于观念,应以组织要求的价值观、理念思考问题。这是责任的硬性要求,没有回旋的余地。

在此,责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标准),数量与时限。

另一方面,对责任的软性诠释是“期望……”,即,期望对不管是否是自己职责内的事,都应积极主动地去做;期望其行为方式与领导者相一致,或是领导意愿的方向;期望其思考问题的立足点与领导或组织的理念一致;期望其品德符合社会或组织的要求等。责任的软性要求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也没有强制完成的要求,衡量其要求的仅仅是“期望……”或者是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如,每个父母都有养育子女的责任,至于是什么标准,则很难确定。

3.责任心中的“心”与责任心

此处的“心”应是人们对事与对人的态度、理念、价值观、信念、思维倾向等,与意识具有相通性。

仅对责任心的理解、分析至此,还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综合或概括,从而形成一个责任心的概念解释。因为,因为其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误区,那就是很多人把“应该……”那一部分归结成了责任心的组成部分,甚至认为它就是责任心的主体。其实,“应该……”那部分根本不是责任心的内涵,它仅仅是组织(公司)给该岗位规定的必须完成的标准工作。员工应聘进入公司被分配于某一职位,即与公司达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完成该职位规定的工作,才能取得约定的劳动报酬,这只是“交易”行为。真正的责任心是指“期待……”那一部分,因为它有很大的理解和行动空间,可以做到极致,使工作锦上添花;也可以敷衍应付,因为,因为只要完成规定的工作那部分,就得了到了约定的报酬。所以,排除这一本不该是责任心所框定的东西,再理解责任心才就会更准确。

第一,责任心是人对待工作的态度。

只有完成了规定的工作任务,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仅仅是责任,而不是责任心。责任心是一种工作的态度,如,有些人将工作当成一种乐趣,总能从工作中寻找到体现自我价值的体验;也有些人将工作视为一种苦难,不乐意工作,、躲避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还有些人的仅将工作当成维持生存、养家糊口的手段……等等,五花八门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认定的责任心,不是你完成没有没完成工作,而是在何种态度的影响下完成的工作。

第二,责任心是无法量化工作的推进剂。

在组织中有众多工作只有职能,没有标准,无法量化。如,领导岗位的职能要求之一是“正确决策”,什么是正确决策?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作为领导者可以经过简要论证即做出决定,也可以展开复杂的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再做出决定。责任心强者可能会用后者的方式;责任心差者可能采取前者的方式;责任心一般的人可能用两者折衷的方式折中的方式。此类工作岗位或职能,组织希望能得找到责任心强的人就任,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效果。

第三,责任心是超额度工作的衡量尺度。

人们常说“工作有好有坏”,如可以规范、定量的工作,它仅有完成与未完成之分,没有好坏之分。但“工作有好有坏”则是指“规范标准”之外的那部分了。如,车工加工一个金属零件,它有一个最低的精度标准;还有一个标准,即在最低精度标准的基础上,精度越高越好,那么,其加工精度超过标准精度的多少,即成了我们认定其工作责任心强与弱的尺度。

第四,责任心是工作气氛的活跃剂。

经营性组织不会以工作气氛的活跃程度,作为计酬标准,因为,因为它是标准工作额外的要素,但工作气氛的活跃度,可以提升难规范性工作的效率,。所以,管理者期望提高工作气氛的活跃度。而要取得这些额外的要素,就应鼓励成员奉献时间、精力或智力。这些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责任心。

第五,责任心是组织发展的牵引力。

完成好标准工作,是组织实现当前目标的要求,但组织的发展还需要谋划未来,。谋划未来又是一个不能规范的工作,它的“好坏”,、适用性,只能由责任心来左右或衡量了。

第六,责任心是组织凝聚力的添加剂。

责任心的奉献属性增加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心理依存度,强化了情感契约的牢固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能和对于标准工作完成的回报,员工越来越感觉,超出标准工作的付出,定能得到超出预期的报酬,增强了职业安全感。

第七,责任心具有可塑性。

责任心的态度属性决定了其可塑性,人的早期家庭、学校教育,、从业的规范化程度,对人责任心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责任心的上述七个内涵,并不能说清或完整阐述清责任心的概念及实质,但也从主要方面概括描绘出了责任心概念的基本轮廓,它是招聘、甄别人才责任意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