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详解类引】
涂有所不由。
“涂”通“途”,是讲道路、行军的事。看似可以走的道路,却不能走,看似不可以走的道路,却可以走,这就是“变”。
为什么这样“变”呢?
曹操注解说:“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不该走的地方,不好走的地方,又不得不走,这是“变”,好走的地方有敌人的重兵,你只能走那这不好走的地方。
李筌注解了另一个种“变”,。他说:“道有险狭,惧其邀伏,不可由也。”前方的道路上有险狭之地,担心敌人会在那里安排伏兵,为了避免被伏击,我还是不从这里走。
这个“变”是道路选择和决策的问题,到达一个地方可能有几条天路,走那哪条路是将领的决策问题。
首先考虑是战略目的的问题,我去那个地方是要出其不意的快速到达,还是正常行军速度,如果是要出其不意,那就要学习赵奢那样,先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等他放松警惕了,再急行军过去,这样就不会被敌人设伏。
其次,要依据自己的资源进行来选择,大部队推进,不可能选择险隘难走的道路。周亚夫要出兵洛阳,不走殽山那个条路,而是绕道蓝田,出武关,这样走比较好走,还不用担心有伏兵。
再者要依据战场环境来决策选择什么路线走,这考验将帅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杜牧讲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最后一战,光武帝派马援、耿舒讨伐五溪蛮苗族叛乱,初战得胜后,面对两条路选择,一是从壶头走水路,路程虽近,但水险;另一条路是走充县,是大路,路好走,相对安全,但路途比较远。
伏波将军马援认为应该走水路,可以出其不意,直捣匪巢,而走大路,路远则费粮;副将耿舒不同意,坚持走大路,虽然路远,但比较安全,进可攻,退可守,水路虽近,一旦被发现其意图,则非常危险,而且没有退路。
他二人争执不下,最终就上书光武帝,光武帝支持了马援,结果兵败水上,马援也在这一战役中传染瘟疫病死,得了一个“马革裹尸”的千古美名。
那么,这两条路线哪条对呢?
从最终结果来看,都不一定对,最终这一战是用计诱降,苗族人自己杀了首领,来投降,才平定的叛乱。
其实,马援和耿舒这就是皆不知“变”,如果知变,不一定选择打,他们在选择这两条路线的时候,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打,而非不战而胜,面对当时的战场环境,打是下下策。
王阳明在江西剿匪的时候,出发点不是打,而是胜,只要能够将土匪剿灭,各种手段都可以用;平宁王之叛乱亦是如此,立足于“胜”,而非“打”,用诡道活捉宁王于潘阳湖。。
军有所不击。
曹操注解说:“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杜牧说:“盖以锐卒勿攻、归师勿遏、穷寇勿迫、死地不可攻。或我强敌弱,敌前军先至,亦不可击,恐惊之退走也。这些都是不可击。”
发现少量敌军,或敌军的先头部队开过来,可不可以打呢?不能打,因为吃掉这些是小利,而且会影响这个战局。
张预说:“纵之而无所损,克之而无所利,则不须击也。如果我弱敌强,我曲敌直,也不可击。”
一切要从整个战局出发,以大局利益为核心,不要见到小利就取,看见敌人就打,吃掉小利,敌人大部队摸清了你的战略意图或虚实,改变了方向,或改变了策略,导致你得不偿失。
所以,打仗要有全局观,每打一场仗都为下一战做铺垫,粟裕讲,在思考这一战的时候,就要想好如何为下一战做铺垫,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在华东战场上就创造了“七战七捷”的战绩,就是这样的大局思维。
城有所不攻。
曹操注解说:“城小而固,粮绕,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曹操的意思说,城小而粮食多,不要攻它,因为攻打这样的城,代价非常大,而得利益却不大。他说了他自己的战例,他放弃了华、费二城,直取徐州,得十四县。这华、费二城,就是他所说的城小而粮多的情况。
杜牧注说:“盖言敌于要害之地,深峻城隍,多积粮食,欲留我师;若攻拔之,未足为利,不拔,则挫我兵势,故不可攻也。”
他这是对曹操的注解更进一步解释,敌人的城池坚固,或在险要之处,他多积粮食,目的是为了拖住我的主力部队,如果攻下他,损失大利益下,不攻他又挫我军的气势,还是不攻为上。
另一种情况也可以“城有所不攻”,就是敌人城坚、粮多、兵精,直接攻打这样的城池损失太大,而且守城将士士气也高涨,怎么办呢?绕过他打跟他有密切联系的城池。
前文学习过后汉耿弇讨伐张步的战例,张步命其弟张蓝守西安,又令别将守临淄,耿弇带兵来到距西安城四十里的地方,耿弇发现,西安城小而坚,张蓝兵又精。
如果这时候直接打西安城,损失就不会比较大,因此耿弇决定先打临淄,临淄城大好打,拿下临淄,西安就成了孤城,然后再来收拾它。
麦克阿瑟发明的“蛙跳战术”实际上就是讲“城有所不攻”,跳着打,不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攻,那样后边的敌人就会做好充足的准备,自己的损失反而很大。明朝朱棣造反,达到济南,怎么也攻不下,于是绕道直捣首都防守空虚的南京,结果很顺利就造反成功了。
地有所不争。
有的地方可以争,但我不争,这也是变。
曹操注解讲了一种说法,他说:“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也就是说,只得小利的地方,争来了又可能要失去,这样的地方就不要去争。
杜牧又讲了一种情况,他注说:“得之难守,失之无害。”打下这个地方很难,付出的代价很大,却难以守得住,那就不要去争了。他讲了伍子胥给夫差的建议:“今我伐齐,获其地,犹石田也,不如早从事于越。”伍子胥建议夫差,不要去争齐国的土地,而是要打越国,因为齐国在北方,争来了,也难以守住,越国则不同,与吴国都属于南方,争来的土地可以变成自己的。
对这句最好的注解就是毛泽东说的“地存人失,人地皆失;人存地失,人地皆存。”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最大限度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当时的军事原则。
其实免费模式也是基于这个思想,你用他的软件可以免费,尽管软件这没有收入,但只要带来了流量,有人用、有人下载,他就人地皆存了。360、腾讯、WPS都是这种模式。
不为一城一地得失而纠结,算大帐,就是“变”。目标明确,所有动作全为实现目标,才是本质,而非争城夺地。
君命有所不受。
曹操注解说:“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战场环境瞬息万变,什么事都请示国君,仗就没有办法打了,可能会错失许多战机。再者,如果国君不懂军事,又却瞎指挥,就容易战败,最终还要将军来承担战败的责任,所以,将在外,可以不听国君的。
道理是这样,但将领如果真这样做了,后果则很严重。
这句话可能是说给国君听的,而对将帅而言,你千万别当真,再者面对国君的命令,如果不符合战场情势,可以变通,但不能公开违抗国君的命令。
自古以来,功劳越大的将领,能够善终的越少,这考验着将领的自我修养。秦国统一六国,有五国是王翦父子打下来的,但王翦能够善终,还福及子孙,这是他的智慧,前文学过,他带秦国几乎全国的兵力打楚国,不断的向秦王所要田地、房产,目的是让秦王放心,我没有野心,而白起不得善终,与他公然抗命有关跟他不够低调有关系。
魏国建国初期,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国,打大了三年灭掉中山,他自以为功劳很大,有些飘飘然,然而拜见魏文侯的时候,魏文侯拿出一个箱子让他看,全是他的举报信,乐羊看完之后,马上跪拜说,这仗的功劳全是您的。
综上,这几种“变”,都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就是整体战略,就是大局,克劳塞维茨说,所有的会战都为了最后的决战。
打仗与经营营销一样,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能什么好处都想占。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个将帅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战略素养,有清晰的目标,做事有边界,与战略无关,与目标无关的事都放弃,才能能专注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什么都想干,见到钱就想赚,最终只能误入歧途,陷入其他领域无法自拔,最终主业也做不好。
企业要学习华为那样有自己的基本法,房地产火热,完全有是实力、有能力进入,但它我知道那不是我自己的菜,坚决不碰它;证券市场就在楼下,每天都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但其我内心平静,不为所动,我知道要在通讯技术上不断努力。
OPPO同样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别人都被小米误导去做互联网,他在努力的抢占线下资源,当然互联网方面他也没闲着,一加品牌做得也不错,结果几年后,互联网的泡沫退去之后,他成了最赚钱的手机公司。
战略的定力是企业成本的关键,正所谓“心定者胜”。给一点小利就出击,不仅容易迷失自己,更容易走进敌人设计好的圈套之中,让自己损兵折将。
企业的发展,一定是少、简单、清晰,才能走得稳,日日不断积累走向成功,否则内部人都不知你要干什么,执行就不会彻底,事情很难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