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者陈慧湘对企业只顾经营利润,而忽视了企业人员管理问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流血奔跑”,就如同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同时却忘记自己正在大量失血,其结果不免力竭而亡。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需要自我检视,看看自己是否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从而陷于单打独斗的陷阱之中;或者你是否只把员工作为你的工具和挣钱机器,只要能榨取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你会无所不用其极?
德鲁克认为:“企业绩效是第一位的,这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和存在目的。但是,无论管理层多么懂得经营企业,如果企业不能健全运作,也就没有企业绩效可言。如果对员工或工作管理不善,情况也同样如此。”
德鲁克把管理层的职责分为三项,第一项职责是管理生意(原文为Besiness),即创造企业绩效;第二项职责是管理管理者;第三项职责是管理员工及工作。按照他的说法,如果企业只管挣钱,不去考虑让管理者发挥创造力、也不能对员工进行有效组织,那么,企业最终会挣不到钱,也会失去竞争力,最可怕的是,它会导致阶级仇恨和阶级斗争(Class hatred & Class warfare)15。
这个说法听起来非常熟悉,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阶级斗争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它建立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企业把挣钱作为第一要义,也作为唯一要义,这样就必然导致剥削和压迫工人的事件出现——马克思认为企业的利润完全来源于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必然会全力剥夺工人。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上是对工人的剥削,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
德鲁克的思想则强调除了企业绩效(利润)之外,企业必须要管理管理者、要管理员工与工作。如果企业这样去做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将不复存在。我们观察今天的优秀企业,的确如德鲁克所言,企业员工并不认为自己被压榨和剥削(极端情况如谷歌公司,由于公司福利太好,有的员工甚至表示愿意为谷歌免费工作)。华为员工李洪元离职后被羁押251天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但李洪元作为华为的老员工,他也没有认为被华为剥削,而只是由于华为某部门HR的做法,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一个写软件代码的员工一年收入20万元,但企业的创始人一年的收入达到300万元,那么是否是企业剥削了员工,导致收入分配极度不公呢?其实不然,我们先看员工,员工每天写代码的工作并不轻松,但他(她)的工作能力也并不稀缺,如果他(她)不做,可以从市场上找到大量同等价格的人愿意做;再来看企业创始人,他(她)冒着巨大风险、投入自己全部身家创立公司,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抓住机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企业才得以见艰难生存和发展——这样的企业家是非常稀缺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价格的差异,所以企业员工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剥削与被剥削,它完全符合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何况从收入角度讲,员工的工资是固定的,而董事长的收益则不确定。在经营不佳的年份,员工的固定工资不受影响,而董事长的收入就会降低甚至下滑至负值。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管理层为企业创造的额外价值。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大脑和灵魂,其功能在于资源的聚合、使用和创新,为资本和资源带来了嬗变和增值,没有管理层,工人和设备都无法创造额外的价值。
我们小时候学政治经济学,其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来自于马克思,即资本主义的宿命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马克思之所以下这样的论断是基于他对两个历史趋势的判断:
历史趋势一:剩余价值的边际利润率会持续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这个趋势终将促使企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即产业垄断。而垄断必然带来低效率,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
历史趋势二:追逐利润将会引致扩大生产规模,即所谓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将使得失业率不断上升,阶级对立日趋严重。
这两个趋势是根据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的现实提出的,《资本论》有力地论证了这两个趋势的不可避免,从而导致无产阶级(在岗工人、已下岗工人和快下岗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并未像马克思断言的那样轰然崩塌,这是因为知识开始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管理者以及管理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大规模生产方式开始被丰田生产方式取代、马太效应与长尾理论并存、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生产要素的变化、生产方式的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政治和社会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上面所说的改变有些抽象,我们可以从劳动人口上直观地看到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1950年左右,也就是《管理的实践》成书的同期,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从事制造和搬运的蓝领工人占劳动力的绝大部分。50年后,到2000年左右,美国制造业中的“白领阶层”(从事管理、专业技术或知识型服务工作)人数已经占到整体劳动大军的50%,而蓝领工人的比例跌回了1900年左右的水平,即25%以内。
在关注管理层,期盼他(她)们通过自身知识推动企业嬗变,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之外,还需要关注管理员工和工作,其涵义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要对员工进行合理的组织,使员工更加有效地工作,就如同一台机器,需要参照使用说明书,对之进行“科学管理”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反之,运营成本就会快速增加,造成巨大浪费,企业难以为继;
第二,人和机器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如果不能对员工有效管理,包括有效领导、适当激励、积极培养,劳资双方将会出现严重对立,企业无法运营,员工也无法达成就业;
第三,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中,企业应该对员工负担起相应的责任。
西贝餐饮集团首席运营官张慧有句话说得生动而透彻:“一个企业就是玩儿员工成长呢。员工成长了,企业还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