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族征服的历史”。外族的入侵征服与印度内部政治上的分裂互为因果,两者都对印度社会历史的发展发生过重大影响。印度政治上长期分裂,区域性小国林立,国家政权组织松散,从而削弱了国力,招致外族不断入侵和征服,而外族的征服又往往引起政治上的分合变化。
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贵霜人、匈奴人、突厥-阿富汗人、莫卧儿人以及英国殖民者都曾征服过印度,并且充当过印度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些外族入侵固然曾经产生过破坏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的消极作用,但也为印度注入了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和积极因素。
雅利安人的入侵和征服,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来民族征服。操印欧语系语言的雅利安人最早分布在亚欧草原,后来乘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由中亚出发,分东西两支迁移。向西去的一支雅利安人到了欧洲,成为今天大部分欧洲人的祖先;向东去的一支雅利安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波斯定居,成为今天的波斯人,另一部分则继续向东南移动,越过兴都库什山,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来到印度的西北部,成为今天的印度人。
雅利安人首先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的“五河流域”(旁遮普),即今巴基斯坦和印度旁遮普地区,同当地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雅利安人凭借战马、轻便战车和铁制兵器等军事优势,征服了比他们发展水平要高的达罗毗荼人,并逐渐向东扩张,侵入到富饶的恒河平原地区。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次大陆的过程中,逐渐放弃游牧方式,从事农业定居生活。他们把被征服的土著人或杀害,或赶到恒河流域森林地带及南印度,或当作奴隶,让他们从事低贱的职业。
雅利安人在这块新征服的土地上定居下来,成为这里的主人,并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即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这次征服是一次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印度社会种姓制度即瓦尔那的起源、婆罗门教的产生、农村公社的形成、印度大史诗的出现、原始社会向奴隶制阶级社会的过渡等,均源于这次征服。
吠陀时代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具有典型的印度民族特征,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吠陀文化是一套庞杂而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是印度民族文化的源泉。它奠定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基础,并在许多方面影响着现代印度。
雅利安人之后,征服印度的外族是波斯人。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居鲁士和大流士相继征服印度河流域,将其划为波斯帝国的第二十个州。波斯对西北印度的统治虽于公元前330年结束,但对印度文化带来了影响,例如传入了阿拉米字母的书写方式,后来发展成为伽罗斯底字母,阿育王在孔雀帝国各地颁布岩刻石柱铭文的做法也是效法大流士的。
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于公元前327年侵入印度河上游。他利用西北印度小国林立、互相对敌的机会,一路直入,所向披靡,攻克奢羯罗城后,屠杀17000居民,并将城池夷为平地。亚历山大还妄图东侵占领恒河流域,但风闻强大的难陀王朝严阵以待,加上印度气候酷热,军中疫病蔓延,劳师远征,兵疲厌战,正酝酿哗变,遂分海陆两路撤离印度。
亚历山大对印度的远征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奠定了印度与希腊之间文化交流的基础。亚历山大曾在印度河中下游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里亚城,并在印度河三角洲建立了海港。希腊人偶像崇拜的宗教思想进入佛教仪式,尤其是希腊人的艺术思想和风格传入印度,促成希腊化佛教艺术犍陀罗佛教艺术流派的形成。此外,希腊人对西北印度的征服,消除了那里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孔雀王朝统一这一地区铺平了道路。
图1-11 亚历山大大帝
大夏人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入侵并占据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大夏人在西北印度和中亚统治时期,进一步推行希腊化政策,推动了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东西方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印度扩大东西方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塞种人原是住在中国西域地区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又称西叙亚人,属突厥人之一支。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向西南迁徙,先进入大夏,后侵入印度,在西北印度和西印度建立了统治。塞种人的入侵为印度次大陆带来了新的中亚外族因素,他们后来与匈奴人一起融合到印度教种姓社会中,形成中世纪的拉其普特人。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于此时。
贵霜人原是居住在中国西部敦煌和祁连山一带的游牧民族,我国古籍称为“大月氏”。公元前176年前后被匈奴乌孙人击败,向南迁移到阿富汗境内,征服大夏国后进而向南、向东挺进,建立了囊括整个北印度的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是印度、波斯、中国、希腊四大文化的汇合点,古代四大文化都在这里碰头,对四大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起过积极的桥梁作用。贵霜时代也是印度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希腊式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达到了全盛。其特点是将希腊造型艺术的美学观点及新颖风格与大乘佛教主题结合,形成典型的犍陀罗佛像特点:身穿希腊式的肥大袈裟,长耳下垂,头顶有光环,头发呈波纹状,眉毛线与鼻相连,眉间有智能标志,面容柔和安详。
印度人和波斯人误称为匈奴的游牧民族,实际上是嚈哒人,是大月氏和匈奴人的混血族,西方称之为“白匈奴”。他们最早分布在中国西域的准噶尔盆地东南,后来迁徙到中亚“河中地区”,约于公元455年越过兴都库什山,南侵印度次大陆,后来建立了包括中亚和西北印度及中印度在内的强大帝国。嚈哒人逐渐为印度社会所同化,接受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及文化。
以上几次入侵促进了印度民族血统的混杂,在印度民族的血液中增添了新的成分,特别是形成了在北印度政治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拉其普特人。这一批又一批的入侵者虽称雄一时,但最终都被同化,融合到印度民族的主体之中了。
在这之后,从陆路入侵和征服印度次大陆的外族,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有阿拉伯人、阿富汗人、突厥人、蒙古人、突厥化的蒙古人即莫卧儿人。由于他们先后在印度建立了较为强盛的王朝,各王朝的王族常与当地的统治家族联姻,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也不在少数,因而更加深了印度民族血统的混杂,在印度民族的血液中增添了更多新的成分。
与此前侵入印度次大陆的民族相比较,穆斯林入侵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他们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礼仪节庆和文化风貌等,从而在印度次大陆形成一个与固有的已经植根甚深的原有社会所不同的社团。在几个世纪的斗争相处之中,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互相影响,或互相渗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这是两种实质上完全不同的文明。这也是后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根本原因。
在穆斯林入侵者建立的政权中,最主要的有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13世纪至16世纪初,穆斯林突厥-阿富汗军事贵族征服印度次大陆,建立了以德里为首都的德里苏丹国。穆斯林统治者从中亚带来的伊斯兰教文化艺术丰富了印度的传统文化,并奠定了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的地位,这对印度后来的政治关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莫卧儿帝国是中亚穆斯林外族征服者——突厥化的蒙古人在印度建立的庞大帝国,是印度所有外来征服者中建立的最伟大的一个帝国,它的行政统治较完备,各宗教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较融洽,经济和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它开创了印度次大陆政治统一和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是印度封建社会由它的发展中期向晚期转变的阶段,也是衔接中世纪印度与近代印度的重要历史时期。
到了近代,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印度。经过长期角逐,英国在印度确立了霸权,将印度沦为它的殖民地。先前所有游牧民族征服者在军事上征服了印度,但他们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上最终被印度所征服,也就是说征服者最终被被征服者所征服,这是由农业文明对游牧文明的优势所决定的。然而,与古代游牧民族征服者不同,英国殖民者代表的是对农业文明具有绝对优势的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英国的殖民统治彻底摧毁了印度的传统社会结构。
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双重后果。马克思曾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个著名的“双重使命”已为历史的发展所证实。
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正常发展,而且将印度由一个独立的国家变成了英国无休止榨取财富的农业附属国,这就是它的破坏性使命。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决定了:在这样做的时候,它自觉不自觉地便担负起了建设性的使命。因为英国征服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它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对象,因此它必然要用资本主义的手段来改造印度的封建经济政治结构,这在客观上为印度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客观上为印度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掠夺印度而修建的铁路、公路以及邮电通讯等设施,第一次把印度次大陆各个孤立闭塞的地区联系了起来。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使多民族多语言的印度人第一次有了交流沟通的共同工具。西方式现代军队的建立使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种姓的人结合到了一起,这实际上是在印度第一次建立了超越种族、种姓集团和宗教信仰的社会组织。
如果说,英国人的征服与统治也像古代异族对印度的征服与统治一样起到了抑制和系结各种分裂势力的作用,那么这根系结的绳索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粗壮更有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印度人才第一次有了“统一印度”“印度民族”这样的概念。可以说,后来的民族主义以及民族民主运动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以英国人的征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为前提的。
现代印度人从英国那里继承了一套弹性较大的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从整体上看符合印度社会复合、多元和分散的性质:“权力分散”原则适应了印度历史上长期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控制不力的传统;“权力平衡”“利益分享”原则与印度种姓制度形成的权力模式相似;多元价值观、言论信仰自由原则符合印度社会宗教信仰多样性的特点。
独立后,印度语言、教派、种姓、民族等各种分裂因素,始终对印度的统一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但印度始终没有分裂,而是保持着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了这根富有弹性的绳子。这种政治体制为印度这个多元社会提供了一种“黏合剂”,从而保证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一部印度历史就是一部外族不断入侵、征服和统治的历史。正因为印度累遭外族入侵、征服和统治,从而使印度的种族、民族、宗教、语言、文化、习俗复杂而多样,形成了一个世界上少见的多元化的“复合性”社会。